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无偿占用了普通大众的劳动成果,却让普通大众来承受痛苦。 这话看着尖锐,其实是戳中了苏联最实在的毛病,撒切尔能这么说,全是因为苏联的特权问题早已经藏不住了,连外人都看得明明白白。 苏联一开始可不是这样的,列宁那时候条件艰苦,主管粮食的官员都能饿晕,后来设“疗养食堂”,也就是想让辛苦的干部能吃饱,本意是好的。可这“特殊照顾”就像发了芽的种子,慢慢长成了遮天蔽日的大树,到斯大林时期就变了味,搞出个“官名册制度”,按官位大小分特权,直接把待遇和级别绑在了一起,这就给特权阶层铺了路。 等到勃列日涅夫掌权,这特权阶层算是彻底成型了。虽说人数不算多,也就五六十万人,加上家里人总共三百来万,占全国人口才1.5%,可这群人攥着国家的命脉,日子过得跟普通百姓简直是两个世界。 就说莫斯科那些没招牌的特供商店,里头法国白兰地、瑞士巧克力、日本录音机样样齐全,高级干部凭着特殊证件就能随便买,而普通人家买面包都得排长队,有时候排到了还没货,只能空着手回家。撒切尔夫人肯定听说过这些事儿,所谓“社会主义”讲的是人人平等,结果变成少数人专享好日子,她自然会觉得这是另一种特权。 住房和医疗的差距就更扎心了。勃列日涅夫在郊外的度假别墅里,光仆人就有厨师、园丁、司机一整队,地下室藏着酒窖,花园里有喷水池,连门廊都喷着进口香氛。可农村的工人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小平房,点着油灯,想接上自来水得等七年。 医疗方面更离谱,高级干部有专门的“中央医院六号楼”,器械全是德国、瑞典的进口货,做手术院长都亲自上手,还能点选饭菜;普通人看病得攒介绍信,住院要托关系,真要是得了重病,往往只能听天由命。撒切尔看到这种对比,肯定明白所谓“免费福利”只是给外人看的幌子,实际是特权阶层占着最好的资源。 更让人不齿的是,这些特权还能传给下一代。特权阶层的孩子从小读的是列宁小学、莫斯科数学实验班,毕业直接进名牌大学,之后凭着父母的关系进外交部、国企当干部,一路顺风顺水。 有个驻外大使的女儿回忆,从小就有一对一辅导,毕业直接进大使馆当科长。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算成绩再好,想进国企都得托亲戚找关系,能不能留下来还不一定。这种“出生就定输赢”的情况,等于把普通人的奋斗路都堵死了,撒切尔肯定清楚,这样的制度根本不是为大众服务的。 最关键的是,这些特权都是靠侵占普通人的劳动成果来的。苏联搞计划经济,全国的资源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人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造的商品,首先得满足特权阶层的“特殊供应”,剩下的才轮到老百姓分,自然会不够用。 更荒唐的是,特权阶层还借着权力搞腐败,比如乌兹别克的官员虚报棉花产量,骗国家的补助,在棉花里掺沙子凑重量,还贿赂验收的人,一下骗走几十亿卢布,最后查都查不下去,因为利益集团早就盘根错节了。这些被贪污、浪费的钱,本来该用来改善民生,结果全进了特权阶层的口袋,普通大众却得忍受物资短缺、物价飞涨的苦日子。 到了戈尔巴乔夫搞改革,这事儿更离谱了。特权阶层趁着混乱变本加厉,把国有资产当成自己的家产,前天然气总公司的老总摇身一变就成了掌控全球四成天然气资源的大股东,把公有制变成了自己的狂欢。 这时候苏联经济彻底崩了,1991年一年经济就跌了15%,黑市横行,老百姓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可那些官员却靠着私有化赚得盆满钵满。撒切尔夫人看着这一切,自然会得出结论:苏联的社会主义早就变了质,成了特权阶层剥削大众的工具。 所以撒切尔的评价不是瞎编的,她看到的是苏联最真实的矛盾——嘴上喊着“人民当家作主”,实际却是少数人无偿占用劳动成果,让大众承受痛苦。这种制度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初心,也难怪最后会出问题,她的话不过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