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工部长:“中国加入WTO是全球贸易体系崩溃的根源,印度绝不允许中资继续‘吸血’!印度不欢迎来自中国的大规模投资。” 这番话背后,藏着印度经济的诸多纠结。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只有14.3%,根本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2024年印度光买电子产品就花了876亿美元,其中68%都来自中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可见一斑。 为了改变这局面,印度给进口商品设了不少门槛,把质量认证范围扩大到家具、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特意针对中国和东盟的货。 这招确实让中国对印出口单月降了12%,但也让印度更坚信问题出在中国身上。中资企业在印度的发展也成了争议焦点。现在印度市场76%的手机是中国品牌,比2015年的2%翻了几十倍。 这些企业虽然在印度建厂雇了本地工人,但核心零件和技术还得从中国运过来。印度工人大多只负责组装,学不到核心技术,生产线效率比中国还差40%。 更让印度不满的是,有些中资企业汇回利润时被查出问题,要么涉嫌逃税,要么违规汇款,这就让“吸血”的说法有了传播的土壤。 其实印度的担忧远不止这些,更深层的是怕被“卡脖子”。印度经济有个挺特别的循环,靠海外打工者寄钱回来支撑消费。 2025年印度侨汇收入都到1187亿美元了,一半来自美英等国。老百姓有钱要消费,本土造不出来只能进口,自然越来越依赖中国。 之前印度试着限制中国商品,新德里市场的电子元件立马涨了25%,只能转买更贵的东南亚货,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印度自己也想扶持本土产业,花26.8亿美元搞了“生产挂钩激励计划”,结果四年才创造9万多个岗位,远没达到预期。电子制造业专家古普塔就说,中国投资越多,印度依赖越深,可能永远只能干最底层的制造活儿。 有意思的是,印度对中资收紧政策,西方企业倒成了受益者。特斯拉、苹果这些巨头趁机抢占市场。印度还借着这机会和美国谈贸易协议,打算开放农产品市场换美国放宽信息技术产品关税,90天内就要达成第一阶段条款。 可印度似乎没意识到,自己的营商环境本就存在问题。德国麦德龙、美国福特这些西方大企业都曾被逼关门。这里政策朝令夕改,打官司能拖好几年,还有两万多个法律条款能让人坐牢。 有时候中资企业按规矩办事,印度突然改税法,回头还要补收以前的税,这和当年罚沃达丰的套路如出一辙。 这种情况下,不少跨国企业开始把生产线转到越南、孟加拉国,2024年印度外资直接投资下降了18%。欧盟和英国更是向WTO提了10项针对印度的贸易关切,说它破坏国际标准。 更讽刺的是,美国刚和印度谈合作,转头就加征26%的关税,让印度对美出口少了73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回应说,一直主张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把贸易问题政治化。其实中印贸易失衡,本质是两国产业梯队的差别,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体现

丶珺為紅顏醉
同时,中国在欢迎印度人进驻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