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女科学家吴健雄回国,见到周总理后: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周总理顿了

盘盘鸭 2025-11-05 12:05:08

1973年,女科学家吴健雄回国,见到周总理后: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周总理顿了一下,说:“随便说嘛,没有关系!”她咬着唇,声音都有点颤:“我在美国这些年,父母先后去世,我连他们的坟在哪里都不知道,一直放心里难受……   南京大学物理实验室里,几名学生围着一台银色探测器,指尖轻触机身刻字。   “故土情深” 四个小字虽已氧化,却仍清晰可见,这是吴健雄 1985 年捐赠的设备。   讲解员说:“这台 β 衰变探测器,曾帮她验证过宇称不守恒,是她的‘老战友’。”   1936 年,上海交通大学的课堂上,吴健雄坐在第一排,笔记记得密密麻麻。   那时她是班里唯一的女生,有人劝她 “女生不适合学物理”,她却把这话写在笔记本扉页。   毕业前夕,她收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父母虽不舍,仍凑钱给她买了船票。   临行前,母亲把一包故乡的菊花种子塞进她行李箱:“想家了,就种上看看”—— 这是她的留学起点。   1940 年,美国伯克利实验室里,吴健雄对着复杂的仪器,眉头紧锁。   当时她研究铀核裂变,却因女性身份被排除在核心团队外,只能做辅助工作。   夜里,她在实验室加班,对着数据反复演算,累了就拿出母亲给的菊花种子看看。   后来,她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能力,才终于获得参与核心研究的机会 —— 这是她的科研困境。   1956 年冬天,吴健雄在实验室待到深夜,桌上摊满 “宇称不守恒” 的实验数据。   当最后一组数据验证理论时,她激动得手抖,第一时间给华人学者钱学森写信分享。   信里说:“终于为华人争了口气,要是能让国内的学生也看到就好了”。   这封信后来被收录进她的文集,字里行间满是科研突破的喜悦与对故土的牵挂 —— 这是她的巅峰时刻。   1960 年,吴健雄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课堂上总有不少华人学生。   她常把自己的实验笔记借给学生,还在课后开设 “中国学生研讨班”,免费辅导。   有学生没钱买实验器材,她就自掏腰包资助,说 “别让条件耽误了好苗子”。   这些学生后来大多回国投身科研,成了她与祖国科研界的纽带 —— 这是她的育人初心。   1973 年回国时,吴健雄特意带了十本手写的实验笔记,里面满是批注和修改痕迹。   与周总理会谈时,起初她专注讲解科研,说着说着却突然停顿,指尖攥紧了笔记本。   她抬头看向总理,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我在美国这些年,父母先后去世,我连他们的坟在哪里都不知道,一直放心里难受……”   话落时,会客厅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风声,总理轻轻点头,语气温和地说 “我们帮你找”—— 这是她深埋多年的遗憾。   那天会谈后,吴健雄把母亲给的菊花种子小心包好,放进笔记本书页间。   她摸着书签上干枯的花瓣,想起小时候跟着母亲在院子里种菊花的场景,眼眶又红了。   后来有关部门很快帮她找到了父母的墓址,当她在西山看到墓碑时,蹲下身久久不愿起身。   她用手帕轻轻擦着碑石,轻声说 “爸妈,女儿回来了”,多年的牵挂终于有了落点 —— 这是她的故土情结。   1980 年,吴健雄得知国内高校缺实验仪器,就开始在国际上筹募。   她联系自己认识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反复说明国内科研的重要性,有时要打十几个电话。   短短两年,她就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筹到二十多台精密仪器,包括那台 β 衰变探测器。   仪器运抵时,她特意从美国飞来,亲自指导安装,说 “要确保每台都能用好”—— 这是她的默默付出。   1990 年,晚年的吴健雄视力下降,却仍坚持给国内学生写回信。   她用放大镜看着信稿,一笔一划地写,有时一封信要写两三天。   有学生问她 “如何平衡科研与思乡”,她回信说:“把思乡化作动力,科研就有了温度”。   这些信件后来被汇编成册,成了不少物理专业学生的 “精神教材”—— 这是她的晚年坚守。   如今,南京大学的那台 β 衰变探测器仍在使用,只是多了个玻璃保护罩。   学生们每次用它做实验前,都会先擦拭机身的 “故土情深” 四字,像是一种仪式。   太仓的吴健雄纪念馆里,常年摆放着用她母亲留下的菊花种子培育的花,四季不败。   她的故事,不仅留在课本里,更留在这些实物与细节中,永远影响着热爱物理的年轻人 —— 这是她的当下回响。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0 阅读:1024

评论列表

沉重梦想

沉重梦想

15
2025-11-05 14:19

国家功臣!

猜你喜欢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