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这场战争有一个赢家,两个输家,其中一个国家比老美输得还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南北开打,人民军南下推进,美军以联合国军名义插手,麦克阿瑟带队仁川登陆,很快就推到鸭绿江边上。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底子薄,军队装备多是解放战争缴来的杂牌货,美机天天炸丹东,东北工厂冒黑烟,国家安全亮红灯。 而苏联那边,斯大林早给金日成点头,让他统一半岛,自己坐山观虎斗。战事一紧,斯大林许诺飞机坦克,却死活不派兵,只扔点顾问和武器。莫斯科的盘算简单:让朝鲜和中国顶上前线,耗美国力气,顺便试试中国对苏联的依附度。更绝的是,他想借机重拿东北的特权,比如旅顺港驻军和中长铁路控制权。1950年2月,中苏新约签了,旧的不平等条约废了,斯大林脸上挂不住,远东的布局开始松动。中国出兵前,再次强调平等合作,苏联让步有限,但这已埋下种子。 志愿军入朝,靠着钢少气多,硬是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在零下四十度苦守,堵住敌军退路;上甘岭,敌方砸下190万发炮弹,阵地还是守住了。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克拉克将军签字时,成了美军史上第一个在没赢的协定上落名的司令。中国这仗打出尊严,军事上砸了美军不可战胜的招牌,外交上赢来第三世界敬重,工业上借实战和苏联援助,搞起156个项目,原始积累有了底气。 美国呢?没算全输。韩国成了东亚前哨,日本靠军需订单经济起飞,华盛顿学乖了,不再一味硬碰,转而用经济文化渗透全球。这叫局部得手,战略上稳住了阵脚。可苏联的苦头才刚开头。斯大林本想通过这仗巩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地位,谁知中国志愿军一胜,平等合作就成了主流。援助虽来,条件苛刻,中国得用粮食矿产还贷,这反倒逼着我们自力更生。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两年后,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原子弹爆炸,中国甩掉核讹诈的帽子。 中苏关系从这儿开始走偏。1958年金门炮击,中国自己处理台湾问题,苏联不插手;1962年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顶住压力,苏联中立;积累到1969年3月珍宝岛,双方坦克对峙,核威胁都抛出来了。昔日盟友变对手,斯大林的算计全盘落空。中国独立自主的路越走越宽,苏联却慌了神。 苏联的麻烦不止家务事。为争冷战老大,它在东欧推行苏联化,古巴1962年导弹危机差点擦枪走火,阿富汗1979年入侵,坦克深陷泥潭。这些扩张花了80%的国防预算,经济结构歪了,负债累累。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国库欠两千亿美元,1991年解体,超级大国说散就散。基辛格在《论中国》里点破:莫斯科错过的不是一场边角战,而是斩断衰落轨迹的岔路口。中国赢在战略自信,美国守住局部,苏联输在野心过头。 说白了,这仗暴露了苏联的短视。它想借刀杀人,结果刀子反噬自己。中国志愿军用行动证明,新生政权有骨气有实力,第三世界国家看在眼里,民族解放浪潮跟着高涨。美国虽退一步,却在亚太布好网,韩国日本成了桥头堡。苏联援助中国本是拉拢,却因条件太狠,逼出我们的自主研发;想领导阵营,却因不派兵丢了脸面,国际形象一落千丈。更要命的是,战争分散美军到远东,欧洲压力小了,苏联反倒四处伸手,耗光家底。 基辛格从冷战大局看,抗美援朝不是中国单打独斗,而是全球格局的转折点。中国不光守住边境,还站上世界舞台,志愿军的足迹成了我们外交的底牌。苏联的失误提醒后人,霸权扩张是条死路,合作得平等才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