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乌克兰传来重磅消息! 11月2日,乌克兰驻北约代表团团长切尔涅夫放了个重磅消息:乌国产“赫里姆-2”导弹已接近投入使用。这款导弹可不是小角色——能扛1100磅(约500公斤)的弹头,射程直接拉到500公里,意味着俄边境甚至纵深的军事基地、补给线,都可能被它盯上。 这消息可不是空穴来风。地下车间里,量产版“赫里姆-2”早就下线了。升级后射程能冲到1000公里,莫斯科都被圈进靶区。 泽连斯基一句“打腹地不用再打电话”太提气了。过去求着西方给导弹,每次用还得看别人脸色。现在终于攥住自己的遥控器。 这导弹精度狠得吓人,50米内的目标都跑不掉。俄军的机场、物流枢纽,这些高价值目标全成了活靶子。 更绝的是乌克兰的“混搭战术”。先用无人机点亮俄军雷达,再让导弹绕开拦截。最后“赫里姆-2”俯冲绝杀,一套组合拳防不胜防。 谁能想到,这杀器是在废墟里攒出来的。冰箱压缩机改涡轮,渔船导航仪做制导。把民用零件玩出了军用级水准。 俄军早就想掐死这项目,8月把生产厂炸了个底朝天。乌克兰人把生产线拆成模块,躲在地下车库造。白天零件晚上装,硬是没停过。 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2024年乌克兰砸了40多亿美元搞国防。现在前线30%-40%装备都是自家造的。 有人说靠西方技术?其实是乌克兰的“混搭智慧”。土耳其农用无人机的部件,矿用爆破器改的引信。硬生生凑出了大杀器。 去年哈尔科夫反击战,乌军靠改装的民用无人机+短程导弹,端了俄军三个弹药库。现在有了“赫里姆-2”,打击范围直接翻了十倍。 以前西方军援像挤牙膏,给个导弹还要吵半天。现在乌克兰自己能造,射程从70公里飙到1000公里。彻底改写游戏规则。 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M”射程差不多,但“赫里姆-2”胜在灵活隐蔽。打了就跑,俄军根本抓不住踪影。 乌克兰军工以前没这么亮眼,战乱逼得他们爆发出潜力。普通工程师躲在地下室画图,工人冒着炮火组装零件。 西方专家去考察,看到导弹里的民用芯片都惊了。说这是“用菜市场的材料做满汉全席”,不服都不行。 这已经不只是一款导弹了,是乌克兰军工的宣言。从援助接收者变成导弹玩家。这口气憋了太久,终于扬眉吐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