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内金善消不善攻川牛膝主引不主补紫苏叶宜散不宜降鸡内金、川牛膝、紫苏叶是3个门类

飞翔说健康 2025-11-05 21:07:00

鸡内金善消不善攻

川牛膝主引不主补

紫苏叶宜散不宜降

鸡内金、川牛膝、紫苏叶是3个门类种、性味、功效都不一样的药材

鸡内金是动物药,化积消癥

川牛膝和紫苏叶是植物药,一个活血化瘀,一个辛温解表它们有4个共同点:

1、从“来源”看,它们都收录于《神农本草经》,都是民间常备常见药,药材易得,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是平民药。

2、从“药性”看,都和脾胃中焦相关,可以顾护胃气,性情平和,没有大偏、大下、大破、大下的习性。

3、从“后台”看,3个药材都属于名中医的拿手药材,张锡纯最善用鸡内金,傅青主用川牛膝出神入化,张仲景用紫苏叶对后世影响较大。

4、从“应用”看,都属于临床炮制多样、使用宽泛、入药频率较高的药材,各自有一些名方,流传至今还在临床使用。

实际上,鸡内金、川牛膝、紫苏叶还是临床的“易混药”,容易错认错用错配。

鸡内金的易混在于炮制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生用、炒制、醋制、烫用、盐渍、焦法等,每个方法主治有很大差别。

川牛膝有两点容易弄混,一个是它不是“牛的膝盖”,而是植物药材,二是牛膝分川牛膝、怀牛膝、土牛膝三种,功效不同,不可混用。

紫苏叶易混点在于它是“一药三用”、“三苏分用”,即整株紫苏可分为紫苏子——降气平喘、紫苏梗——理气安胎、紫苏叶——外散风寒,辨证用药一定要注明是哪一部分,尽量不要仅写“紫苏”二字。

由于临床使用长期存在混淆的问题,不是炮制错了,就是品属错了,或开方写错了,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由此也引起对这3味药材功效的一些错误认识,需要纠偏正向。实际上,鸡内金、川牛膝、紫苏叶的功效,分别可用一句话来概括:

鸡内金——善消不善攻,川牛膝——主引不主补,紫苏叶——宜散不宜降。

1、为什么说鸡内金善消不善攻?

鸡内金作为一味药材,使用历史超过2000年,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它是家鸡宰杀后,将鸡肫内土黄色的内壁剥离晒干而成,成品是不规则卷片,厚度约0.5到2毫米,质脆易碎。

中医认为,鸡内金味苦、性平,入脾胃小肠膀胱四经,可内服可内用,日常生活中广泛用于消积、固精、止泻、软坚、化石、通经、治消渴等方面,以消积攻坚最为有名,因药材普遍易得且有效,有“一两鸡内金,一两真黄金”的说法。

鸡内金最早用途是化米、面、薯、肉等各类食积,其色泽偏土黄、土褐色,入脾土,健脾益胃,利于脾胃运化升清降浊,慢慢拓展到3个方面用途,具体是:

健脾胃,生气血,祛水湿,通过健运脾胃,把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输布全身,同时把水湿痰饮通过肺、肾、膀胱等排泄。

化瘀血,通脾络,疗气臌,鸡内金是鸡的胃内壁,古人认为其瓦石铜铁皆可软化,所以直入脾中,消除脾之淤积,同时化瘀利水,为气臌之必备。

利脏腑,消癥瘕,疗诸积,传统中医把鸡内金、三棱、莪术并列为消癥瘕积聚之名药,其病机为瘀血积结,可用鸡内金化之、攻之,尤其是化结石,而且可治疗妇女闭经症状。

从这些分析看,鸡内金相当于“主攻手”、“破拆队”,有一些偏方将其用于除结石、化瘀堵方面,其实,鸡内金的真正本领是消食积,除积滞,而不是攻伐、破拆。

鸡内金炮制和用法很多,真正起主导作用的生用,虽然气味较腥,但可化食积、除小儿疳积,还可止遗缩尿固精,这些都是“消”的体现。不过因为鸡内金不耐热,熬煮时药效损失不少,所以要么生吃,要么用量要大一些。

鸡内金“消”的方剂有不少,如资生汤、玉液汤、二金汤、升降汤、理冲汤等,多数见于清代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感冒

2、为什么说川牛膝主引不主补?

牛膝入药有2000年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但当时以中原地区的怀牛膝为主,后来到了明清时期,才出现川牛膝、怀牛膝、土牛膝的区分。

川牛膝最早得名于唐代,见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因其药性和续断相近,治跌打损伤有效,所以逐渐为中医和民众所熟知。

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脾肾经,随着其活血化瘀用途拓展,中医逐渐发现它是一个优秀的“引药”具体在3个方面:

一是引药下行,中医描述其“下走如奔,破血症,通经闭”,可引诸药下行,而且创立了川牛膝+苍术+黄柏引药下行逐湿热的组合。

二是引火下行,就是将升浮于上焦的虚火引向下焦或膝盖脚踝,最早见于《本草备要》,可用于治牙痛咽喉肿痛和胃痛。

三是引血下行,《神农本草经疏》说川牛膝药性走而下行,可去恶血,行血则痛止,具体是引上部之血下行,防止气血随火热上升。

不过由于怀牛膝使用时间较长,一些患者不知道有川牛膝这个药。怀牛膝偏于补肾强筋骨,即使川牛膝后来的使用慢慢多起来,大家也认为川牛膝是“补药”,这是误传、误判了。

川牛膝是活血化瘀药,牵引气血和火热下行,改善体质,消除肿痛,通利关节,其常用配对药材有当归、杜仲、甘草、川芎、熟地等,方剂有三妙丸、建瓴汤、镇肝熄风汤等。

3、为什么说紫苏叶宜散不宜降?

紫苏叶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但真正和紫苏子、紫苏梗“分家”,是在《名医别录》,紫苏分为苏子、苏梗、苏叶,有利于中医辨治应用更精准。

中医认为,紫苏叶味辛、性温,色紫,入肝、脾、胃经,可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是风寒感冒的常用药,可应对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问题。

在入药煎服中,紫苏叶质轻,有效成分易挥发,不宜久煎,应后下,其常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脾胃气滞,胸闷烦吐,以及鱼虾蟹之中毒引起腹痛、腹泻。

紫苏叶临床应用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下气温中,除表寒,行气宽中,临床常见常用。

二是行表里气,发表解肌,开胃下食,而且可散上膈及表里寒邪。

三是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脚气,通大小肠。

紫苏叶作为辛温解表药,其升散发表的效果出色,但较长时间里,紫苏叶和紫苏子、紫苏梗是合用共称的,紫苏子降气平喘滑肠,紫苏梗降气止呕,所以不少人以为紫苏叶也是降气药,其实它是升散药,相当于“一药三分,升降两头”,注意不能用错。

比如,风热感冒、糖尿病等病症就不适合用紫苏叶,用了反而有麻烦,容易火上浇油。

总之,鸡内金的善消不善攻,川牛膝的主引不主补,紫苏叶的宜散不宜降,是与它们的分类、功效等方面紧密相连的,注意不能错用和乱用,要遵医嘱用药。

0 阅读:66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