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可能才是两岸“统一”最大的绊脚石!很多人以为,她当选是“统派”的胜利,但实际上,她只是给大陆“和平派”一个继续幻想的借口。 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的消息传出,不少人大呼“统派胜利”,认为两岸关系迎来转机。 但这种乐观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她究竟是统一的推动者,还是更高明的“拖延者”? 郑丽文的从政轨迹堪称台湾政坛的“变形记”。 早年她是民进党阵营的“台独”新锐,在《火线双娇》节目中犀利批判国民党;2002年因党内斗争退党后,她转身投靠国民党,凭借“敢说敢骂”的风格迅速崛起。 这种跨阵营经历看似矛盾,实则透露出她的政治逻辑——生存优先于立场。 她的转型并非偶然。 台湾政治生态中,统独议题长期被民进党操弄为“抗中保台”的选举工具,而国民党在“亲中”标签下节节败退。 郑丽文看准了这一缺口,通过高举“我是中国人”旗帜,她收割了深蓝群体对国民党“软弱”的不满情绪。 但细究其言论,核心始终是“和平”而非“统一”。 例如,她提出“统一需2300万台湾人同意”,将国家主权问题偷换为民意投票,实质是为无限期拖延提供借口。 郑丽文的两岸论述充满精巧的模糊性。 她强调“两岸同属一中”,却回避“一中”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事实;她批评民进党“台独”引战,却未提出任何统一时间表。这种策略背后,是国民党长期奉行的“拒统谋利”逻辑。 对内,以“和平”口号安抚民众对战争的恐惧,维持“不统不独”的现状以争取中间选票。 对外,借“亲美和中”的模糊空间,既从大陆获取经贸红利,又依靠美国军售强化所谓“自卫能力”。 更危险的是,这种“温和统派”人设可能比民进党的激进“台独”更具欺骗性。 民进党的“踩红线”行为容易触发大陆反制,而郑丽文的“和平拖字诀”却可能消解大陆社会的紧迫感,让“等待国民党幡然醒悟”的幻想延续。 殊不知,美国正利用这段“和平窗口”加速武装台湾。 回顾国民党执政史,其两岸政策始终在“维持现状”中循环。 马英九时期靠“九二共识”换来ECFA红利,但八年执政未推进任何统一议程;如今郑丽文提出“百年和平基业”,本质是马英九路线的升级版。 这种策略的代价正在显现。 台湾年轻一代在“去中国化”教育下,认同“是中国人”的比例已降至15%以下;而美国对台军售的升级,正将台湾武装成“刺猬岛”,未来大陆若被迫武统,解放军伤亡风险将大幅增加。 郑丽文的口号看似降低冲突,实则可能推高最终统一的成本。 对大陆民众而言,郑丽文现象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岸关系中的认知误区。 “温和派”不等于“统派”。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明谋“台独”,而非是否推动统一。 和平不能替代主权。没有统一前提的和平,只是“台独”的温床。历史证明,从李登辉到蔡英文,“台独”势力均在“和平期”快速坐大。 时间不在统一一方。台湾社会认同的嬗变、美国战略围堵的加剧,意味着拖延只会让问题更复杂。 真正的破局点,或许在于跳出对岛内政党的依赖。 大陆近年对“台独”分子的“终身追责”机制、对台经贸合作的“精准惠台”政策,已显现出“绕开政党、直通民众”的思路转变。 当台湾民众意识到“台独”是绝路、统一是捷径时,政治人物的投机空间自然萎缩。 历史从不辜负坚定者,却常戏弄犹豫者。 郑丽文的上位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台海平静,但只有彻底撕掉“模糊策略”的伪装,两岸才能真正走向共同的未来。 而对普通人来说,看清博弈本质,比追捧政治人设更重要——因为统一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大势所趋的必然结局。 信息来源: 新华社——2025-10-20 邓丽文回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