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前印太事务助理部长瑞特纳最新研判:大陆攻台不一定是2027年,提前或延后都有可能;只要解放军评估可以实现“快速、突然和低成本”地拿下台湾,且成本是在中国大陆可接受的范围内,就是攻台时机。 瑞特纳的观点直击台海问题的核心,他强调2027年只是北京军力建设的里程碑,并非行动的硬性期限。这一时间点源于解放军高层对自身实力的规划,到那时需具备针对台湾的作战准备,同时能有效应对外部干预。但现实中,行动触发点更依赖于实时评估,包括美军部署、台湾当局防御水平以及大陆内部资源配置。这种动态判断避免了僵化思维,让决策更贴合实际变化。 从战略层面看,解放军追求的统一路径始终优先和平方式,只有在非武力选项彻底失效时,才会转向其他手段。瑞特纳指出,北京会权衡多重因素,确保任何步骤都符合最小代价原则。这反映出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务实态度:以实力为基础,推动对话与合作,避免无谓冲突。2027年作为敏感节点,提醒各方加强沟通,化解误判风险。 瑞特纳剖析的攻台条件聚焦“快速、突然、低成本”三要素,这不是空洞概念,而是基于情报和模拟的精确计算。快速意味着几天内控制关键区域,突然则要求无预警启动,低成本强调伤亡与经济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只有这些条件叠加,且整体代价低于底线,北京才会视之为合适时机。这种评估机制体现了大陆军事现代化的成熟,避免盲目冒险。 他进一步说明,决策过程会持续监测美台能力演变。例如,美国盟友网络的响应速度、台湾省不对称防御的部署效果,都会影响窗口大小。解放军自身能力如联合火力打击和两栖投送的提升,则是正面推动力。这种平衡让2027年成为参考而非定局,提前或延后均可能,取决于外部变量的波动。 在智库讨论中,瑞特纳的发言引发广泛共鸣。新美国安全中心聚焦无人机与不对称战力,正是回应台海潜在风险。台湾省正加速发展无人系统,以提升生存力和反击效能。这类工具成本低、部署灵活,能有效弥补常规力量的短板,形成多层威慑网。 大陆军力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9月阅兵展示的区域拒止能力已达新高度。舰艇编队、导弹阵列和第六代战机亮相,标志着从防御到进攻的全谱准备。但这些进展服务于统一大业,并非单纯扩张。北京通过经济、司法等多维度举措,同步强化“反独促统”框架,争取不战而胜。 美国战略界对台海风险的认知正趋理性。兰德公司报告建议华盛顿明确不支持“台独”,并认可渐进式和平统一路径。这与乔治城大学学者韦德宁的呼吁一致:美中需寻求共存,避免历史陷阱。哈佛教授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警示,也提醒决策者注重对话而非对抗。 郑永年在香港演讲中指出,中美冲突可控,美国不会为台湾问题与中国直接开战。这源于双方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华盛顿优先本土安全,北京专注内部发展。特朗普时代已显露迹象,美方不愿为外部事务牺牲子弟。这种共识为台海注入稳定剂,推动各方回归理性轨道。 台湾岛内声音渐趋务实。赵春山研判,若赖清德两岸政策不调整,2028年选举可能成空谈。苏起直言,三到五年内统一进入倒计时,建议“备谈”而非“备战”。蔡正元强调,统一是必然,台湾当局仍有选择方式的空间。 大陆无固定时间表,正是战略智慧的体现。留足灵活空间,掌握主动权。去年新武器频亮相,今年多领域动作加速,统一进程明显提速。但核心仍是和平优先,以实力逼出共识。这与北京一贯立场相符:两岸一家,合作共赢。 统一进入加速期,但路径多样。北京通过“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强调高度自治。国际社会认可两岸历史纽带,支持和平解决。这为未来铺路,避免零和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