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据媒体报道,中国学者高志凯突然宣布了自己长期自费参加海外公开论坛

穆顺用沙场秋点兵 2025-11-07 08:00:09

快讯!快讯! 据媒体报道,中国学者高志凯突然宣布了自己长期自费参加海外公开论坛、上节目发声的情况。直播画面里,他提到机票和酒店都自己承担,这不是小数目。话题落在国际安全领域,我们的声音要有人在场说清楚。 听到这事儿,第一反应是佩服——自己掏腰包去国际舞台为中国说话,光这份心气儿就不是谁都有。毕竟高志凯可不是普通学者,当过邓小平的英文翻译,耶鲁法学博士出身,在华尔街和联合国都待过,现在还兼着能源领域的国际顾问。他在阿联酋论坛怼印度学者“中国没朋友”的言论时,一句“中国是150多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再亮出联合国一票否决权的底牌,那股子逻辑清晰的锋芒,确实让海外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声音。 但回过神来又觉得有点不对劲。他在阿拉伯电视台和美国鹰派辩论时,用“中国自1991年起零战争”的数据打脸“军事扩张论”,37分钟把对方说得语塞,这效果多好啊。可问题是,这种“单刀赴会”的底气,为啥要靠个人钱包撑着?机票酒店再加上论坛注册费,去一次海外少说几万块,长期跑下来可不是小数目。他自己身兼数职能承担,换个没这么多资源的普通学者,是不是就只能看着国际舆论场被偏见占满? 更让人在意的是个人发声的“不确定性”。高志凯的风格够犀利,一句“中国统一将在佩洛西去世前实现”的预言,虽然传递了主权立场,却也在海外社媒引发不少争议。国际传播这事儿,有时候话说得太满,反而会被西方媒体抓着放大,曲解成“中国强硬论”。他本人有资深外交背景能把控尺度,可要是其他个人跟风效仿,万一出现立场偏差,反而会给国家形象添乱。 最核心的问题藏在背后:我们真的缺“在场”的渠道吗?这些年官方花了不少力气建外宣平台,CGTN覆盖那么多国家,各种国际论坛也常有中国代表团参加。可为啥还需要学者自费补位?说到底还是传播方式的问题。高志凯能用“芦花鸡下蛋被嫌小”的类比讲透西方双重标准,能用东风导弹和高压水炮的对比说清和平诚意,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恰恰是某些官方发言里缺少的。 还有个隐忧没人提:个人发声的持续性。高志凯今年也六十多了,总不能一直这样“连轴转”。要是哪天他停下脚步,国际论坛上还能找到这么既懂国际规则、又有犀利表达的声音吗?靠个人热情撑起来的舆论阵地,终究不如系统性布局靠谱。就像有人说的,偶尔出现一个高志凯是惊喜,要是只能靠高志凯们,反而暴露了国际传播体系的短板。 没人否认高志凯的担当,他在达沃斯脱稿演讲、在马尼拉论坛拆解南海仲裁漏洞,这些都实实在在帮中国争回了话语权。但佩服归佩服,更该想的是怎么让这种“在场”不用再靠个人自费。要是官方能把资源和灵活表达结合起来,让更多学者不用为机票发愁,让靠谱的声音能持续传到国际社会,这才是真的站稳了舆论阵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高志凯印度辩论 高志凯外交锐见 高志杰 高志学 高志文 高志国 高志明

0 阅读:1076

评论列表

莽原

莽原

18
2025-11-07 08:53

凡事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都应获得支持!

苏州率率

苏州率率

18
2025-11-07 09:27

支持高博士,国家栋梁之才!

用户61xxx97

用户61xxx97

8
2025-11-07 11:57

和美国比差远了,为抹黑中国他们宁愿上亿美元做宣传,中国宣传自己的方面缺少投入!

虎头山二当家

虎头山二当家

6
2025-11-07 11:09

让高教授自己出钱出力为国家发声,不太好。

游方郎中

游方郎中

3
2025-11-07 12:40

自费爱国!👍🏻👍🏻👍🏻

用户10xxx96

用户10xxx96

2
2025-11-07 12:36

每人捐一块吧😂

尽在不言钟

尽在不言钟

1
2025-11-07 12:03

怪不得要直播带货[开怀大笑]

用户41xxx03

用户41xxx03

2025-11-07 13:16

自费好,不管说啥都是代表自己的观点。

穆顺用沙场秋点兵

穆顺用沙场秋点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