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口明明才不过3亿,可为何消费能力却把14亿人的中国远远甩在后面?说白了,美国人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而中国人才是真正的会过日子。 经常听人念叨,美国人才三亿多,消费起来却比咱们十四亿人还猛,好像钱花不完似的,其实这事儿根本不是谁更有钱的问题,核心就是两种过日子的路子完全不一样。 美国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天喝凉水,花的都是未来的钱,看着潇洒,背后全是窟窿,而咱们中国人是晴天备伞,雨天不愁,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看着保守,实则是把日子过在了实处。 美国人敢这么花钱,首先是身边的支付方式推着人往前走,出门买东西,很少有人带现金,全靠信用卡或者各种分期支付。 不管是买大件家电,还是日常买个菜,商家都鼓励你先买后付,首期付一点就行,剩下的慢慢还,这种方式看着轻松,不知不觉就让人忘了自己到底欠了多少。 很多人工资刚到手,还没捂热就全用来还各种贷款了,信用卡只还最低额度是常事儿,利息越滚越高也不在乎,更别说买车买房,几乎没人全款,都是贷款几十年,每个月背着沉重的月供。 年轻人更是离谱,连买双鞋、买杯咖啡都要分期,看似每笔钱不多,加起来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最后欠的债越来越多,逾期还不上的大有人在。 支撑他们这么敢花钱的,还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老了有养老金,病了有医保,失业了也有救济金,基本的生活兜底有保障,不用太担心万一出事没钱花。 而且他们的社保缴费压力也不大,个人和企业交的比例都不高,到手的工资相对就多一些,消费起来也就少了些顾虑。 但这背后也不是没隐患,他们的社保基金早就面临不够用的问题,未来能不能保障还不好说,现在的潇洒都是在预支未来的保障。 更关键的是,这种高消费全靠债务撑着,整个国家的家庭债务已经堆到了吓人的程度,个人贷款、信用卡欠款、车贷房贷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借新债还旧债,永远也还不清。 再看咱们中国人,不是没钱花,是不敢随便花,从小到大听的都是勤俭持家、积谷防饥的道理,这种观念早就刻在骨子里了。 过日子讲究的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所以不管收入高低,都会习惯性存点钱,就为了应对突发情况,谁家里没点要花钱的地方?自己万一失业了,没点积蓄怎么撑过难关? 所以很多家庭就算收入不错,也不会冲动消费,买东西先看性价比,非必要的东西坚决不买,能省则省,把钱都攒下来应对这些刚性支出。 咱们的消费观念也和传统习惯分不开,日常开销上精打细算,该花钱的地方却一点不含糊,婚丧嫁娶、人情往来这些事儿,都得办得体面,愿意花大价钱,为了孩子的教育,不管是报补习班还是买学区房,家长们都毫不吝啬。 这种消费习惯让大家平时会刻意节俭,把钱存起来用在这些重要的事情上,自然就没法像美国人那样把钱都花在日常享受上。 而且咱们的社保体系还在完善中,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保障水平还有差距,养老金和医保的覆盖力度还需要加强,很多人不敢花钱,就是怕将来老了病了没保障,只能自己多攒点钱兜底。 很多人觉得美国消费能力强就是经济厉害,其实这都是假象,这种靠债务堆起来的消费,根本经不起风浪,一旦经济不好,失业率上升,大家没了收入,欠的债就成了压垮人的大山。 现在美国已经出现了信用卡消费增速放缓的情况,越来越多人开始用借记卡,不敢再随便透支,就是因为利息太高,债务压力实在扛不住了。 很多人因为还不上车贷、信用卡欠款,信用受损,生活一团糟,甚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这种消费模式看着热闹,实则是在透支国家和个人的未来,早晚要出问题。 说白了,美国人那种透支未来的消费,换来的是一时的享受和长久的焦虑,咱们中国人这种稳健务实的消费,换来的是踏实的生活和长远的安心。 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一时的潇洒不如长久的安稳,那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就算表面再光鲜,心里也不踏实,而手里有积蓄,花钱有规划,才能真正把日子过红火。 评论区聊聊,你平时更愿意攒钱还是想花就花?遇到大额开销会选择借钱还是等攒够了再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