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安的什么心?德国把好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搬到了中国,而且是整个团队带家属过来的,江苏苏州太仓市那边建了好多欧洲小区和德国小镇,因此那边人称小德国,几百家德企扎堆。 最近总有人问“德国把国家级实验室搬太仓,还带家属,到底图啥”,其实别光猜“心思”,不如看看那些实打实的细节。 很多人不知道,德国搬过来的不光是实验室牌子,连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光伏组件可靠性测试设备、亥姆霍兹的新能源电池寿命模拟系统,都是整套从德国本土运过来的。 现在这些实验室正帮中国车企测新一代车载光伏板,数据能直接同步给德国总部,两边研发进度比以前快了近三分之一。 为啥放着本土不待?德国那边的麻烦真不少。 去年我认识个德国化工企业的工程师,他说现在在德国开工厂,光电费就比2020年翻了一倍还多。 因为核电厂关了,得从法国买电,有时候赶上法国电网检修,他们工厂就得“错峰生产”,冬天更是天天盯着天然气表,生怕断供。 更头疼的是碳排放,他们厂去年光买碳配额就花了300多万欧元,德国政府给的补贴才50万,连零头都不够。 还有美国搞的关税,他们出口到北美市场的机械零件,关税从5%涨到12%,去年订单直接少了四分之一,工厂开工率低的时候才60%,老板天天愁怎么发工资。 再看太仓这边,不只是“能赚钱”,而是能让企业“踏实做事”。 就说舍弗勒吧,他们在太仓建了汽车轴承研发中心,现在全球每3辆新能源汽车里,就有2辆用的是太仓产的静音轴承。 因为这儿离上海临港的特斯拉工厂、苏州的蔚来工厂都近,零件上午生产下午就能送过去,比从德国运过来省了20天。 而且太仓港专门开了“中德快船”,从太仓到德国汉堡只要28天,比普通航线快10天,去年光舍弗勒通过这条航线出口的零件就有1200多个集装箱。 生活上的配套也不是随便说说。 太仓的中德生态园里,有个“德国生活广场”,里面的面包房是德国老师傅开的,碱水包用的酵母都是从慕尼黑运过来的。 旁边的诊所里,有3个德国持证医生坐诊,能开德国本土的常用药,德国家属看病不用再飞回去。 更贴心的是,当地和德国巴符州的职业技术学院合搞了“双元制”班,学生一半时间在太仓德企车间实习,一半时间学德语和德国工艺。 去年第一届毕业生里,有80%直接进了克恩-里伯斯、舍弗勒这些德企,起薪比普通大专生高2000多。 不过也有本地人吐槽,说德企多了之后,周边房价确实涨了——2019年的时候,中德生态园旁边的小区均价才1.8万/平,现在都快3万了,不少老住户觉得压力大。 还有打工人担心,虽然德企工资高,但听说有些岗位也开始“本土化”降福利,比如以前德国总部来的工程师有每年2次探亲假,现在本地招的工程师就只有1次。 另外,有行业里的人说,德国实验室虽然在做研发,但核心的材料配方、算法模型还是攥在手里。 比如他们帮中国企业测电池寿命,只会给最终数据,不会说背后的模拟算法,这也让不少本土企业觉得“合作得还不够深”。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年太仓的变化是真的大。 以前去太仓,路上没多少外资企业的牌子,现在从上海虹桥开车过去,高速两边全是“德国工业园”“中德研发中心”的标识,连服务区都有德语指示牌。 去年太仓还和德国萨克森州签了“产业创新联盟”,以后要一起搞氢能储存的研发,德国那边会派专家过来,太仓这边则提供实验场地和产业链支持。 说白了,德国不是来“占便宜”的,是来解决自己的麻烦。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