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不是能力。中国想解决与美国的科技差距,问题要复杂得多,投入成本也要高出许多,且完全没有把握。这种趋势的变化,才是中国需要竭尽全力解决的问题。” 为啥新加坡会这么看呢?得先琢磨美国那边的“能力”到底藏在哪。就拿大家最熟悉的芯片来说,美国卡中国脖子,靠的可不是自己单打独斗。它手里有设计芯片的关键软件,全球差不多95%的市场都被美国三家公司垄断,没有这软件,再厉害的工程师也没法画芯片图纸。 更关键的是,它能拉上盟友一起发力——荷兰造最先进光刻机的ASML公司,机器里好多核心零件都是美国产的;日本的企业掌控着七成以上的高端光刻胶,这东西是芯片制造的“涂料”,缺了它芯片根本造不出来。 美国要解决“被卡脖子”的顾虑,本质上是把这些盟友拧成一股绳。比如它搞的“芯片四方联盟”,就是让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跟自己统一战线。盟友们虽然心疼中国市场的生意,比如ASML就偷偷提高了对华交付比例,怕被国产设备抢了市场,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毕竟在技术和安全上都得靠美国。 这种协调盟友的本事就是美国的“能力”,只是商量利益分配、制定统一规则得花时间,就像家里兄弟姐妹商量事儿,意见统一需要磨合,但不是办不成。 可中国这边的情况,就远没这么简单了。咱们要补的不是某一块短板,而是一整条“木桶”。还是说芯片,咱们不光缺光刻机,连制造芯片用的12英寸硅片、EDA设计软件都得靠进口。 上海有家公司最近测试国产光刻机,虽然良率到了92%,能正经生产了,但这只是28纳米的成熟工艺,跟国际最先进的5纳米比还有差距,而且研发投入花了十几个亿,背后还有国家专项支持。更麻烦的是,就算这台机器造出来了,还得有配套的国产光刻胶、精密零件跟上,不然机器就是个空架子。 再比如医院里的高端CT机、核磁共振设备,核心零件几乎全被美国、德国的公司垄断,咱们自己造的零件精度不够,只能买进口的,不仅贵,坏了还得等人家来修。 大飞机C919上天了,可最初的发动机还是国外的,这东西被叫做“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得在高温高压下稳定工作,里面的涡轮叶片技术得积累几十年才能突破,不是砸钱就能立刻搞定的。这些事儿凑到一起就明白,中国要补的漏洞太多,不是瞄准一个点使劲就行,自然复杂得多。 成本高也是实打实的。中芯国际用国产设备造芯片,成本比台积电高40%到50%,就算能造出来,价格上也没优势。研发新东西更是烧钱,就拿操作系统来说,华为鸿蒙系统技术上突破了,但得有几百万款APP适配才能留住用户,开发者都习惯给安卓、苹果做软件,想让他们转过来,得花大价钱扶持,这还不一定能成。 反观美国,好多技术本来就有基础,比如芯片设计、航空发动机,它只要把盟友的资源整合好,堵住漏洞就行,成本比咱们从零开始低多了。 最让人没底的是“基础研究”这块短板。这些年咱们发表的科技论文不少,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数量都世界第一了,但真正被同行频繁引用的高水平论文比美国少很多。就像考试,咱们选择题做得快、分数高,但最后那道拉开差距的大题总做不出来。 比如芯片的底层架构、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大多是美国先搞出来的,咱们要突破要么绕开专利,要么自己搞新架构,这就像别人已经把房子盖好了,咱们要么在旁边另起一栋,要么改图纸重新盖,难度可想而知。 新加坡为啥能把这点看这么透?因为它自己就站在风口上。作为靠贸易吃饭的小国,马六甲海峡的航运一乱,它的生意就受影响。它既需要美国的安全保护,又离不开中国的市场——2025年新加坡都成中国第三大半导体进口来源了。所以它看中美科技竞争,比谁都务实:美国那边是“家里有料,就差凑齐人”,中国这边是“缺东少西,还得自己造料”。 而且新加坡最担心的是“趋势变化”——要是美国真的把盟友拧成一股绳,把技术门焊死,中国突破又慢,全球产业链就会分裂成两块。到时候它夹在中间,既不敢得罪美国,又舍不得中国市场,日子就难办了。所以联合早报的评论,其实是站在小国的生存视角,点出了最核心的矛盾:美国的难题是“协调时间”,中国的难题是“系统性突破”,后者的难度和风险,确实比前者大得多。 这也不是说中国没进展,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国产化率都超过70%了,中芯国际也在试产5纳米芯片,只是这些突破都是“啃硬骨头”啃出来的,每一步都得花时间、砸钱,还不一定能立刻赶上。而美国只要稳住盟友,就能用现有优势拖时间,这就是新加坡眼里最现实的差距——不是中国不努力,是这场比赛的起点和规则,本来就对追赶者更苛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