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20被撞是不是美国人干的?为啥白宫恰巧在同一天任命了新的NASA局长。 11月5日,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通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轨期间疑似遭遇空间微小碎片撞击,任务团队正在对撞击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和风险评估。出于对航天员生命安全和任务整体成功的审慎考虑,原定于当天实施的返回计划已被推迟。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通报,神舟二十号飞船在轨期间疑似遭遇了空间微小碎片的撞击。为了确保绝对安全,任务团队需要对飞船进行全面“体检”和风险评估,因此决定推迟返回。 这其实凸显了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太空垃圾。低地球轨道上,失效的卫星、火箭残骸、碰撞产生的碎片等空间垃圾数量惊人。尺寸超过1厘米、对航天器构成潜在威胁的空间碎片估计超过100万个,而毫米级以上的碎片总数更是数以亿计。这些碎片虽然小,但在每秒近8公里的高速飞行下,一颗厘米级的碎片撞击释放的动能,就相当于一辆小轿车以几十公里的时速撞上来,足以对航天器造成严重损坏。 中国空间站对此有成熟的应对机制。对于较大的、可追踪的碎片,空间站会采取主动变轨的方式规避。而对于难以追踪的微小碎片,则主要依靠飞船自身的防护结构,也就是“被动防护”来硬扛。同时,航天员此前已经多次出舱,为空间站的关键部位加装了特殊的防护装置,就像给空间站披上了一层“铠甲”。 因此,神舟二十号此次遭遇微小碎片并启动应急程序,是一次在预期范围内的风险应对,展现的是中国航天宁可推迟,绝不侥幸的安全原则。地面团队需要时间利用机械臂上的高清相机对飞船外部,特别是热防护层、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在确认“绝对没事”之后,才会安排航天员回家。 另一边,当地时间11月4日(北京时间11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再次提名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出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这项人事任命属于美国政府的常规政治议程,其时机选择主要与美国国内的政治程序有关。 艾萨克曼是一位亿万富翁企业家,也是太空探险家。他曾多次乘坐SpaceX的飞船进入太空,并完成了人类首次商业太空行走。他本人与商业航天公司SpaceX关系密切,并且在太空政策上观点鲜明,比如支持更激进的载人火星计划,并曾批评NASA传统的承包商体系(如波音公司的SLS火箭)。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提名其实是一次“逆转”。大约半年前,白宫曾撤回对他的提名,部分原因可能与当时特朗普与其好友埃隆·马斯克关系出现波折有关。近期,艾萨克曼积极争取并获得了再次提名的机会。 所以,这项任命更多地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希望由一位具有商业航天背景、主张更快速推进深空探索(特别是火星探索)的人选来主导NASA,以适应美国国内航天发展战略的需求,并平衡各方利益。 从逻辑和时间线上看,将神舟二十号遭遇太空碎片与白宫任命NASA局长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是缺乏依据的。 首先,太空碎片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非由单一国家或单一事件造成。所有在轨飞行的航天器都面临这一风险,国际空间站也曾多次为规避碎片而进行轨道调整。中国航天机构也一直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与其他国家交流共享轨道数据,共同维护在轨安全。将一次具体的、由微小碎片引发的技术排查事件,直接归因于某个国家的特定行动,不符合空间碎片问题的客观事实和普遍认知。 其次,NASA局长的任命是美国内部的政治和行政程序,其决策和时间表主要服务于本国政府议程和太空政策方向。提名一位局长需要经过参议院的听证和确认,这个过程往往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其宣布时机通常是政治考量而非针对某一外部事件的即时反应。很难想象白宫会为了一个在轨航天器可能遭遇的、普遍存在的空间环境风险,而特意安排一项重要人事任命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