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在回答记者的提问“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时,给出了令模棱两可的回答。 柯文哲的政治起步源于医疗曝光,2014年选战中他强调反贪腐、效率政府,吸引中间选民。市长任内处理过大巨蛋案、世大运,还推动YouBike扩展。话说回来,他的风格直来直去,常说些敏感话,比如批评政党体系。2018年连任后,继续搞市政创新,像智能城市计划。但他也面临批评,比如债务增加和部分政策执行慢。这些年,他的从政路显示出医生思维,注重数据和实效,却在人际上吃亏。退休后,他的影响力没消退,反而转向更大舞台。 柯文哲面对“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这个问题,回应总是不清不楚,根据场合调整。2018年在议会,民进党议员张茂楠问台湾是独立国家还是中国部分,他说自己是台湾台北市长,至少现在不是,强调台湾主体性。这话迎合绿营听众,避免直接得罪。2019年8月,记者追问,他分文化、经济、政治三层说:文化上承认同根同源;经济上,如果大陆给优惠,两岸贸易多,就能算中国人;政治上则说不是。这种拆解法,让他两边都沾点边,却没明确站队。2023年视频里,他又重申文化上是中国人,但大陆取消优惠后,马上改口,说政治制度不同,这提法本身错。可见,他把经济利益和政治挂钩,哪边有利就偏哪。 柯文哲的回应策略,源于想吸引中间选民。台湾社会对两岸看法分歧大,很多人不想统也不想独,就图现状和平。他的模糊话,正好挠到痒处,不认九二共识,也不公开台独,让人觉得他能平衡。话说回来,他自称墨绿背景,却走中间路线,早年支持蔡英文,帮她募款加入后援会;后来提两岸一家亲,拉近大陆距离。这种摇摆,让蓝营批他不认一中,绿营疑他隐含承认一中。国际媒体也注意,他试图在中、美间玩平衡,不想两头得罪。2023年选领导人时,他的政策是台湾自主、两岸和平、备战不畏战,听着中立,但自主在前,还是突出台湾独立性。这些例子显示,他的模棱两可,是政治投机的一部分,避免早站队。 柯文哲的两岸立场,还包括“九六共识”,他说1996年台湾直选后,每四年投票强化台湾人意识,弱化九二共识。2019年访谈,他说两岸经济紧连,政治敌意大,有38万陆配、200万台人在大陆,出超上千亿美金,却难找互信。2023年,他批九二共识定义不明,一国两制香港模式在台湾没市场,呼吁大陆提新方案当义务。这些话显示,他不完全拒大陆,但总留后路。话说回来,他的回应常因情境变,比如2015年说殖民越久越进步,惹来皇民化批评。2019年港媒访谈,他说“我们Chinese爱面子”,被解读成中国人,遭艺人炮轰。整体看,他的模糊,是为中间选民服务,但也让人觉得缺乏坚定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