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到中国甜头的俄罗斯,不满足于只当加油站了,还想当我们的粮仓 俄罗斯原本靠能源

飞天史说 2025-11-11 10:12:20

尝到中国甜头的俄罗斯,不满足于只当加油站了,还想当我们的粮仓 俄罗斯原本靠能源出口赚得风生水起,被戏称为 “中国加油站”,可现在他们不想只靠这一桶桶石油气田吃饭了,又盯上了中国人的饭碗,把农产品出口当成了新的发力点。 2024 年,俄对华贸易额高达 2448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能源固然还是主角,但俄政商两界早就坐不住了,农业成了新宠。 中国海关的数据也给足了面子,2025 年前三季度,中俄农产品贸易额比去年涨了 14%。这场转型,背后藏着俄罗斯在西方制裁压力下的求生本能,也有中国为粮食安全布下的 “多手准备”。 俄罗斯的底气,一直都在能源。油气是老本行,“西伯利亚力量” 天然气管道这些年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输送天然气。 2025 年,俄天然气占了中国进口总量的约 32%,稳居中国最大天然气供应国地位,眼下还要修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管道,打算通过蒙古直通中国,出口潜力直接翻番。石油更不用说,2024 年,俄罗斯占了中国石油进口的 15% 以上。 西方一制裁,俄罗斯能源就加速向东方倾斜,中国成了最大买家,钱袋子越来越鼓。能源出口每年给俄罗斯带来超 1000 亿美元收入,这些钱,不光撑起了贸易顺差,还成了俄罗斯发展其他产业的资本。 俄罗斯领导层算得明白,不能指望一棵树开花结果,把鸡蛋放进不同篮子里,能源赚的钱正好补贴农业。现在,俄罗斯农产品出口对中国市场的 “进攻”,说到底,全靠手里有油有气,腰杆子硬。 不过,俄罗斯想变身 “中国粮仓”,可不是一帆风顺。回头看看,两国农产品贸易这十几年真是一波三折。 2000 年代初,中国一度是俄猪肉的主力买家,2008 年我国因俄罗斯对非洲猪瘟管控不力,为防范疫情传入实施进口禁令,这一禁令持续了 15 年。 2014 年,克里米亚风波一出,西方对俄罗斯食品下了禁运令,俄罗斯不得不把市场大门重新向中国打开,自身也开始发力农业,憋着劲要从 “买方” 变 “卖方”。 这段经历说明,中俄农产品贸易总是随着国际气候起起伏伏,有时合作,有时有波折,但只要市场互补,最后总能走到一块。 现在,俄罗斯农产品对华出口简直是开挂。2020 年俄牛肉获准进入中国,2021 年第一季度出口量就超过 6500 吨,一度把澳大利亚和巴西甩在身后。陆路运输方便,价格也亲民,俄牛肉成了中国餐桌上的新宠。 更热闹的是猪肉,2023 年 9 月我国解除对俄猪肉进口限制,2024 年全年进口量约 4260 吨,到了 2025 年前七个月,俄对华粮食出口已增长 10%,猪肉供应量显著提升。 除了肉类,俄的葵花籽油、菜籽油、冷冻鱼等也在中国市场卖得欢,2025 年前 9 个月,仅冷冻狭鳕一种产品的出口额就达 5.63 亿美元,各类农产品出口表现亮眼。还有俄非转基因大豆,专门对准中国市场的痛点来。 2023 年,俄罗斯粮食出口公司和中国签了个大单,承诺未来十二年向中国供应 7000 万吨谷物,总价 260 亿美元。这不是短线操作,俄罗斯正把 “粮仓” 当成长期战略来干。 俄罗斯农业这波爆发,有后发优势:土地广、人少、机械化水平高,政策也往这上面砸钱。 中国市场需求只增不减,两国经济特色互补得天衣无缝。最有意思的是,这条新的农产品供应链,绕开了西方主导的那一套,算是给全球粮食贸易地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俄罗斯从 “加油站” 到 “粮仓”,不光是角色升级,更是中俄贸易新格局的写照。能源是压舱石,农产品是新引擎,两者合力,让中俄合作越来越稳健。 俄罗斯有地有产能,中国有市场有消费,互补优势明显。虽然还有品种准入、标准互认等细节要磨合,但大势已定。这种变化,不只是两国之间的协作深化,更在悄然重塑欧亚大陆的经济协作。 中国人的餐桌和俄罗斯的田野,正被一条条新纽带拉得越来越近,未来的想象空间,已经不止一桶油、一袋粮那么简单了。 参考资料:中俄天然气合作潜力大 2023-12-16 18:36:13 来源:经济日报

0 阅读:47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