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台湾某个坦克营第二连长郑宇君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心里话,直言:别玩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13 15:50:59

识时务者为俊杰!台湾某个坦克营第二连长郑宇君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心里话,直言:别玩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事儿,当面对解放军无人机“开盖”的时候直接投降,或许留个整车还能立功呢。   郑宇君这番话听着直接,实则是坦克兵摸透了现代战场的生存法则,不是怂,是看清了两岸军力摆在台面上的差距。作为天天和坦克打交道的人,她比谁都清楚,台军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装甲装备,在解放军无人机面前压根没多少还手之力,所谓的“硬抗”不过是自欺欺人。   解放军无人机的硬实力,不是台当局嘴上空喊的“威胁”,是有实打实的数据和实战成绩撑着的。   就拿翼龙2来说,这款无人机光在沙特的实战飞行时间就突破了5000小时,在沙漠高温环境下都能稳定执行任务,可靠性经得住考验。   它翼展21米,能挂12枚精确制导武器,续航时间长达20小时,意味着一旦升空就能对一片区域进行持续监控,台军坦克想靠转移躲避根本不现实。   更关键的是它的探测能力,搭载的光电吊舱在50公里外就能发现目标,30公里内完成识别,万米高空上就能锁定地面的坦克,比台军坦克的观测距离远了好几倍。   搭配的AS300空地导弹射程18公里,重量才50公斤,却能精准击穿坦克顶部装甲,这种“从天而降”的打击方式,正是郑宇君说的“开盖”杀招。   台军那些所谓的反制手段,说穿了就是漏洞百出的样子工程。   台军去年就列了近10亿新台币预算,要采购26套反无人机系统,结果两次招标不是因为没人投标就是直接废标,连个靠谱的供应商都找不到。   问题出在台军自己的糊涂账上,他们想用商用设备的价格,买军用级别的性能,要求系统在6公里外探测到雷达截面积仅0.01平方米的小型无人机,可市面上主流商规雷达最多只能探5公里,军规设备价格直接翻倍,这不是逼着厂商做亏本买卖吗?   更可笑的是,负责招标的军官对技术参数一问三不知,只拿“作战需求”当挡箭牌,连基本的市场调研都没做,这样搞出来的反制系统,能指望它顶用?   当前台军真正能依赖的,不过是士兵手里的单兵干扰枪,靠肉眼搜寻天空中的无人机,发现不了就谈不上反制。   可解放军无人机根本不用靠近,翼龙2挂的导弹在18公里外就能发射,台军士兵连无人机的影子都没看到,坦克就可能已经被锁定。   而且台军的反无人机测试简直是走过场,只对预先告知型号和飞行路线的特定无人机进行检测,就像考试前泄了题,这样的系统真到战时,面对各种改装的无人机只会彻底失灵。   有台媒自己都批评,这样的装备最后大概率会变成“虚设”,连基本的电子干扰都做不到精准,反而可能干扰民用通信。   台军坦克本身的性能也撑不起“防御”的噱头。现在台军主力还是M60A3和CM11这类老旧型号,顶部装甲厚度不足50毫米,别说翼龙2的导弹,就算是小型无人机挂载的精确制导炸弹都能轻松击穿。   更要命的是台军坦克的信息化水平极低,没有联网预警系统,无法及时获取周边无人机动态,往往要等到敌方导弹逼近才能察觉,连规避的时间都没有。   俄乌战场早就证明了,没有有效防空掩护的坦克就是活靶子,俄军仅在哈尔科夫方向,就有上百辆坦克被无人机摧毁,其中不少都是被顶部攻击击穿的,这个教训足够深刻。   台当局嘴上喊着“不对称作战”,实际却在反无人机这种关键领域敷衍了事。他们要么逼着厂商做不可能完成的技术任务,要么就靠吹嘘“低轨卫星整合”这类没影的项目来安抚人心。   创未来公司倒是拍着胸脯说自家系统能侦测到解放军无人机,可连基本的探测距离都达不到台军的要求,所谓的“卫星整合”要到2025年底才验证,真等战时早就来不及了。   郑宇君显然看透了这种纸糊的防御,她说的“留个整车立功”,本质上是不想让士兵做无谓牺牲,更不想让装备白白损毁。   两岸军力的差距从来不是靠嘴硬就能弥补的,解放军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打击精度,再加上体系化的作战支持,早已形成压倒性优势。台军反无人机系统的混乱现状,不过是其整体军力短板的一个缩影。   郑宇君的话或许不中听,但却是对战场现实最清醒的判断——在绝对的技术差距面前,任何花里胡哨的抵抗都没用,识时务地选择正确方向,才是对生命和职责最基本的尊重。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