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美帝多么的……现在的美帝多么的……二战末期,美军内部悄然兴起一项新传统:用获救飞行员交换冰淇淋。救援队把人从险境中救出,但要想把他们交还给原单位,就得付出点“代价”。彼时,冰淇淋在美军中几乎成了硬通货。军方发现,冰淇淋不仅显著提振士气,而且比酒精更不影响作战状态,加上生产成本低廉,自然大受欢迎。仅在1943年,陆军军需兵团就向各基地运送了至少1.35亿磅冰淇淋原料。战争末期,海军甚至打造了一艘“漂浮的冰淇淋工厂”——将一艘陆军运输船改装成自带冷藏设备的海上冰淇淋生产基地。起初,“赎金”只是航母官兵对小艇救援落水飞行员的一种答谢。到战争结束时,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已经形成:一名获救军人通常值几加仑冰淇淋,有时甚至是一整个冰柜的量,偶尔还会搭上几瓶酒。拿不出足量甜点,救援队可不轻易放人。这一传统延续到了几年后的朝鲜战争。而这一次,主角换成了海军陆战队上尉小罗素·帕特森(Russell Patterson Jr.)——空军救援队觉得,光靠冰淇淋已经不够“支付”他们的辛苦费。帕特森是F4U“海盗”战斗机飞行员,1951年在朝鲜战场执行任务时被击落,困于敌后。他幸存下来,最终被空军当时仍属新锐的直升机救援队成功接应。尽管直升机救援在当时尚处起步阶段,空军却已迅速组建起一支专业力量,负责深入前线救回伤员与落单飞行员,帕特森便是其中之一。人虽然救回来了,但空军并不急着把他“还”回去。根据1951年11月《海军航空新闻》上一则不起眼的报道,这次救援队开出的条件不再是冰淇淋,而是——一百磅牛排。“帕特森唯一的‘抱怨’是,自己居然还不值和他体重一样重的牛排。”报道中这样写道。不过,最终让他“回家”的代价,其实比那还要高。2004年,美国空军历史与博物馆项目出版的《使他人得以生存:美国空军在朝鲜的空中救援》一书中,作者福里斯特·马里昂不仅详述了救援战术的演进,也提及一些“非典型”行动。他写道:“并非每次救援都惊心动魄,有时救援人员也展现出高超的‘谈判技巧’。”书中特别转述了帕特森本人的回忆,为这段轶事补上了更多细节。帕特森记得,在被“热情欢迎”之后,空军方面明确告知:如果海军不同意条件,他就得继续当“人质”。第二天,一位驾驶“海盗”战斗机的同僚带着“赎金”飞来——十加仑冰淇淋、五十磅无骨牛排,外加一瓶苏格兰威士忌!尽管没有文献详细记载这笔交易的谈判过程,但从帕特森顺利归队、还能亲口讲述这段“赎身”经历来看,空军救援人员显然如愿以偿——既吃上了牛排,也没少了甜头。
那时候的美帝多么的……现在的美帝多么的……二战末期,美军内部悄然兴起一项新传统:
飞扬看武器
2025-11-14 18:22: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