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程师质疑南水北调:中国人不懂弊端?环保大国是假的? 最近一位德国工程师的言论在网上吵翻了天!他公开表示:“中国人难道不知道南水北调工程有弊端吗?这样还敢称自己是环保大国?”这话一出,不少网友都坐不住了——南水北调作为中国世纪工程,解决了上亿人的喝水难题,怎么到了他嘴里就成了“不环保”的证据?这位工程师到底看到了什么“弊端”?中国的环保努力,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不值一提吗? 要搞清楚这件事,得先说说南水北调工程到底是怎么回事。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规划这个“调水大计”——北方常年干旱,尤其是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河流断流是常事,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一度面临“水荒”;而南方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每年都有大量淡水白白流入大海。于是,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建成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南方的水送到北方,截至2024年底,累计调水量已经突破600亿立方米,相当于4200多个西湖的水量,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 可这位德国工程师口中的“弊端”,其实是工程建设中必然要面对的挑战。比如有人担心调水会影响南方的生态,中国早在规划阶段就想到了这一点。在东线工程沿线,中国建了200多个污水处理厂,确保调水不会污染沿线水体;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更是被列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周边1000多家污染企业全部搬迁,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7%,如今水库里的水不用处理就能直接喝。反观德国自己的莱茵河治理,上世纪50年代曾因为工业污染变成“欧洲下水道”,花了30多年、投入几百亿欧元才恢复清澈,这说明任何大型工程的环保问题,都需要长期治理,而不是一上来就全盘否定。 再说“环保大国”这个称号,中国可不是靠嘴说的。这些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连德国都得佩服——全球每3辆电动车里,就有1辆是中国生产的;中国的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70%以上,每年为全球减少数亿吨碳排放。在南水北调工程里,也藏着不少“环保黑科技”:中线工程的渠道采用混凝土防渗技术,每年能减少渗漏损失10亿立方米,相当于140个西湖的水量;东线工程用的是阶梯泵站输水,通过智能调控,比传统泵站节能30%以上。还有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中国花了10年时间,让黄河干流的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二类”,连消失多年的黄河刀鱼都重新出现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难道不比一句质疑更有说服力? 网友们对这位德国工程师的言论也有自己的看法。有网友留言:“他可能只看到了工程的一面,却没看到中国为环保付出的努力,南水北调不仅解决了水问题,还带动了沿线生态改善,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担当。”还有网友说:“环保不是喊口号,中国一边搞大型工程保障民生,一边抓生态治理,这种平衡能力,值得尊重。” 其实,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发展与环保”的平衡问题。中国从不否认南水北调工程需要持续优化环保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工程本身的价值——它不仅解决了北方的缺水难题,更推动了南北区域协调发展,让上亿人过上了“有水喝、喝好水”的生活。而中国对环保的重视,也从来不是为了“争称号”,而是为了子孙后代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位德国工程师的质疑,或许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工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它也提醒我们:中国的发展成就,不需要靠别人的认可来证明。从南水北调到新能源革命,从生态治理到绿色发展,中国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发展为民、环保利民”的道路。未来,中国还会继续在环保领域发力,不仅为自己,也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这才是“环保大国”真正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