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分钟的播客节目,却让白宫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的一番话在美国政坛激起不小波澜。他罕见地直指特朗普政府在对华博弈中 “遇强则弱”,并点出中国在一场场交手中拿下了两个关键战略胜利。 在中美关系这场旷日持久的 “战略拉锯” 中,沙利文的话透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中方不是简单地 “被动应对”,而是在主动布局、步步为营。 中国拿下的 “第一战果”,藏在特朗普政府纷繁复杂的对华政策中是对美方决策模式的 “深度扫描”。 在关税战最胶着的时期,中方并没有仓促妥协,而是选择以稀土出口管理、对美进口商品反制清单等多轮动作,精确测出了特朗普政府在压力面前的忍耐极限。 《金融时报》的一篇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在 301 调查后启动的关税攻势,最终未能压垮中国,反而暴露出其 “以打促谈” 的谈判套路。 而中国通过精准反制,逐步掌握了对美谈判的节奏感与主动权。这不只是一次谈判技巧的胜出,更是战略层面的信息优势。 第二个战果,更具突破性打破了所谓 “芯片管制不可谈” 的神话。 拜登政府上台后,芯片出口管制成为美方对华科技封锁的核心工具,被视为 “不可妥协的底线”。但沙利文指出,在特朗普任内,这一议题实际曾被摆上谈判桌。 无论是对华为的临时许可多次延期,还是对部分半导体设备的出口放宽,都说明在特朗普政府的交易逻辑中,技术管制并非铁板一块,更多是基于短期利益的政策弹性调整。 为何中国能在这个问题上撕开口子?《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产业整合能力,让美方意识到,继续全面封锁只会加速中方技术自立的步伐,反而失去更多谈判筹码。 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陷入 “被动追赶” 的节奏,而是通过加强对本土科技企业的支持、扩大与东盟、拉美等市场的技术合作,逐步建立起外部封锁下的韧性体系。 这两个看似分散的战果,其实背后连着一条逻辑主线:中国在战略层面对特朗普政府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成功将其纳入自己可控的博弈框架内。 沙利文口中的 “遇强则弱”,并非简单的贬损,而是点明了特朗普对外政策的核心矛盾:他崇尚强势姿态,但在真正的高强度对抗中却常常选择 “临阵收手”。 《纽约时报》曾评价,特朗普更像一个 “交易型总统”,他的外交不是为了建立长期结构性优势,而是为了在短期内获取可量化的胜利。 在 2025 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中美关系一度出现波动,但同年 11 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豁免部分对华关税,这一反差极大的操作,让外界看到了白宫决策的不确定性,也让中方坚定了 “以稳制变” 的基本策略。 而反观印度、墨西哥等与美国存在贸易摩擦的国家,在面对特朗普时更多是妥协退让。中国的不同,在于它有足够的战略耐性与政策工具,不急于求成,也不轻易让步。 久而久之,特朗普政府在与中国的交手中逐渐 “泄了气”。 作为民主党出身的前高官,沙利文的发声并不意外,他的言论与拜登政府目前的对华 “战略竞争” 论调高度一致,实则是将中美博弈纳入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权力叙事之中。 在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民主党更需要通过回顾其前一任的对外政策 “漏洞”,来证明自己才是 “能稳住局面” 的那一方。 然而,无论是特朗普的交易思维,还是民主党的制度话术都掩盖不了一个现实,美国对华政策正在失去连贯性。 未来的中美关系,注定不会回到过去的 “你说我听” 时代。在一个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世界中,竞争并不可怕,但前提是,它必须建立在规则之上。 对于中国来说,真正的胜利也从不只是赢下一场谈判,而是守住自己发展的节奏和方向,不被外部干扰带偏航向。 你怎么看沙利文的这番话?中美博弈的下一步,又会走向哪条路?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信息: 沙利文吐槽:特朗普遇强则弱,中国拿下两大关键成果 2025-11-17 15:31·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