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 年,马皇后下葬当天,突然天降大雨,朱元璋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他大发雷霆,说如果雨不停,就让所有人陪葬,众人都吓坏了。但一个和尚站出来,笑着给朱元璋说了句话,让朱元璋瞬间转怒为喜。 大雨越下越急,豆大的雨点砸在灵棚的木头上,噼啪响得人心慌。站在最前面的大臣们,官帽都被雨水打湿,沉甸甸地压在头上,没人敢抬头看朱元璋的脸。朱元璋穿着素色的丧服,双手攥得死死的,指节都泛了白,眼睛瞪着灰蒙蒙的天,吼叫声盖过雨声:“朕的皇后走得安详,凭什么老天要泼这破雨?这不是咒朕,咒大明朝吗?再不停,你们一个个都别想活!” 旁边的侍卫手按在刀柄上,手心全是汗,谁都知道朱元璋说一不二,当年胡惟庸案杀了那么多人,现在他在气头上,真可能说到做到。就在这时候,人群后面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一个穿粗布僧衣的和尚走了出来,手里攥着串木头念珠,走到朱元璋面前站定,既没下跪,也没发抖,反而脸上带着点笑意。 朱元璋瞥见他,火气更盛,指着和尚骂:“你个秃驴找死?没看见朕正发火吗?也想跟着陪葬?” 和尚双手合十,声音不高但很清楚:“陛下息怒,贫僧不是来送死的,是来告诉陛下,这雨不是不祥,是皇后娘娘的心意。” 朱元璋愣了一下,眉头拧得更紧:“你胡说什么?皇后贤良,怎么会用大雨咒朕?” 和尚笑着摇头:“陛下误会了。皇后娘娘一生都在为陛下、为万民着想,生前劝陛下少征赋税,多救灾民,就连宫里的用度都省了又省。如今她要走了,舍不得陛下,也舍不得这天下百姓,上天才替她垂泪 —— 这雨是洗去娘娘灵柩路上的尘埃,让她走得干净;也是给地里的庄稼解渴,今年春夏一直少雨,百姓都在盼雨,娘娘这是走之前还在帮万民啊。” 朱元璋的怒气慢慢降了点,他想起去年春天,河南大旱,地里的麦子都枯了,百姓逃荒的不少。马皇后知道后,亲自带着宫里的人吃素,把省下来的粮食都运去赈灾,还拉着他的手说:“百姓是江山的根,根活了,江山才能稳。” 那时候他还笑话皇后心太软,现在听和尚这么说,鼻子突然有点酸。 “你说的是真的?” 朱元璋声音低了些,眼神里少了点戾气,多了点不确定。 和尚点点头,指着远处的田埂:“陛下要是不信,再等半个时辰,娘娘知道陛下身子不好,怕您淋久了生病,也怕耽误下葬的吉时,到时候雨自然会停。” 这话刚说完,旁边的太监就小声凑过来:“陛下,按钦天监算的吉时,还有不到半个时辰就要起灵了。” 朱元璋没说话,只是盯着灵柩的方向,雨还在下,但好像真的比刚才小了点。过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突然一阵风刮过来,乌云慢慢散了,雨丝越来越细,最后居然停了!紧接着,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出来,刚好照在马皇后的灵柩上,金色的光裹着灵柩,看着竟有些祥和。 众人都松了口气,有的大臣偷偷抹了把脸,分不清是雨水还是冷汗。朱元璋走到灵柩前,伸手摸了摸冰凉的棺木,声音发哑:“皇后,朕知道你心疼朕,也心疼百姓。” 就在这时候,和尚又开口了:“陛下,娘娘还有句话让贫僧带给您。” 朱元璋回头看他,眼神里多了点敬重:“你说。” 和尚说:“娘娘生前总跟贫僧说,陛下是开国明君,但有时候容易急脾气,动了杀心就收不住。她怕自己走后,没人劝着陛下,所以特意借这雨提醒您 —— 杀罚只能镇住一时,仁心才能守住江山。那些跟着您打天下的老臣,还有天下的百姓,都是您的亲人,别让他们寒了心。” 朱元璋愣住了,他想起这些年,因为疑心杀了不少人,每次马皇后都跪着劝他,他虽然有时候听,有时候不听,但皇后从来没放弃过。现在皇后走了,还在替他着想,替大明朝着想。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转身对文武百官说:“从今天起,凡有要判死刑的案子,都要报给朕三次,朕亲自核查,不许再滥杀一人!还有,今年受灾的地方,赋税全免,再拨粮赈灾。” 大臣们都惊呆了,接着赶紧跪下磕头:“陛下圣明!” 朱元璋又看向和尚,语气缓和了不少:“多谢你替皇后传讯,你想要什么赏赐?” 和尚笑着摇头:“贫僧什么都不要,只要陛下记着娘娘的话,好好待百姓,比什么赏赐都强。” 说完,他双手合十,朝灵柩鞠了一躬,转身就走了。 后来,那年的庄稼果然长得特别好,百姓们都说这是马皇后在天上保佑,朱元璋也真的改了不少急脾气,虽然还是对贪官污吏狠,但对老臣和百姓,确实温和了很多。有人说那个和尚是菩萨化身,专门来劝朱元璋的;也有人说,是马皇后的心意感动了上天,才派和尚来传话。但不管怎么说,那场雨没带来灾祸,反而让大明朝多了几分仁气,也让朱元璋成了更让百姓信服的君主。
1382年,马皇后下葬当天,突然天降大雨,朱元璋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他大发雷霆
非凡历史
2025-11-18 12:37: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