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户地主,土地120亩,是最多的。这家不但活重,饭食还不好,没人愿意给他

非凡历史 2025-11-19 07:37:40

其中一户地主,土地 120 亩,是最多的。这家不但活重,饭食还不好,没人愿意给他家干活,经常雇不到长工。很多雇来的人,只干了几天,连工钱都不要,就偷偷跑掉了。 这家地主姓刘,村里人都叫他刘老财,四十多岁的人,脸上没多少肉,眼睛总是眯着,看着就精于算计。眼瞅着快到麦收,地里的麦子黄澄澄一片,可他院里还是空荡荡的,没一个长工。刘老财急得嘴上起了好几个水泡,每天早上都站在村口张望,就盼着能有人来应聘。 这天晌午,来了个五十岁左右的汉子,穿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肩膀宽宽的,看着就有力气。汉子说自己姓王,是邻村来的,想找活干。刘老财一看有人来,赶紧把人往院里领,可嘴上还是没松口,说自家活是重了点,但工钱不会少。老王没多问,只说只要饭能管饱,干活没问题。 接下来几天,刘老财还是老样子。早上给的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中午是掺了沙子的糙米饭,就着一碟没油的咸菜,晚上还是粥。老王没抱怨,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割麦、捆麦都干得又快又好。跟老王一起干的还有两个年轻小伙,是老王带来的,三人撑起了刘老财大半的地。刘老财心里得意,觉得这次找着了老实人,不用多花钱也能把活干好。 可没几天,刘老财又开始琢磨着省饭。麦收前一天,天阴得厉害,看着像是要下雨。刘老财急了,催着老王他们加班割麦,说割完这块地再吃饭。老王看了看天,没说话,带着两个小伙继续干。一直到太阳落山,三人才把这块地割完,回到院里时,肚子饿得咕咕叫。可灶房里端出来的还是稀粥和咸菜,刘老财还在一旁说:“赶紧吃,吃完把割好的麦捆搬到晒场去,别等下雨给淋了。” 老王拿起碗,喝了一口粥,放下碗说:“刘掌柜,这粥喝下去,走两步就饿了,搬麦捆要力气,弟兄们扛不动。” 刘老财眼睛一瞪:“我雇你们来就是干活的,哪那么多废话?扛不动也得扛,不然扣你工钱!” 老王笑了,说:“我来的时候没跟你要定金,现在就算你扣工钱,我也没损失。倒是你这 120 亩麦子,要是今晚不搬到晒场,明天一场雨下来,全得发芽,你今年的收成可就没了。” 刘老财这才慌了,可他还是嘴硬:“我就不信没人干!我现在就去村口找人!” 说着就往外走,可刚走到门口,就看见村口那几个常给人打短工的汉子,正坐在老槐树下抽烟。刘老财赶紧跑过去,说给双倍工钱,让他们来帮忙。可那些汉子都摇头,说:“刘掌柜,不是我们不帮你,是老王早就跟我们说了,你要是还不给人吃饱饭,我们谁都不来。之前给你干活,干到一半饿肚子,连工钱都不要就走了,谁还敢来?” 刘老财这才明白,老王早就跟村里的短工们串通好了。他转头往回跑,看见老王正坐在院门口的石墩上,两个小伙站在旁边。天上已经开始掉雨点,砸在地上溅起小泥点。刘老财冲到老王面前,声音都变了调:“老王,我错了!我这就让灶房杀只鸡,蒸白面馒头,你赶紧让弟兄们帮忙搬麦子,行不行?工钱我再给你涨一成!” 老王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朝村口喊了一声:“弟兄们,干活了!” 只见老槐树下的汉子们都站了起来,扛着扁担就往这边走,一共来了十几个。原来老王早就跟他们说好,只要刘老财认错,就一起过来帮忙。众人分工明确,有的搬麦捆,有的铺油布,不到一个时辰,就把割好的麦子全搬到了晒场,盖得严严实实。刚盖完,大雨就哗哗下了起来。 刘老财站在晒场边,看着浑身湿透的众人,又看着盖得好好的麦子,脸涨得通红。从那以后,刘老财真的改了。每天饭里有菜,中午还能吃上白面馒头,农忙的时候还会杀只鸡给大家改善伙食,工钱也从不拖欠。再也没人偷偷跑掉,反而有不少人主动来给他干活。 到了年底,刘老财算了算账,虽然多花了饭钱和工钱,可麦子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两成,还省了找长工的功夫。他这才明白,待人好不是吃亏,是双赢。而老王也成了他家的管事,把地里的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村里人都说,刘老财是遇到了老王才变好的,可刘老财自己知道,是他自己终于明白,把人当人看,人才会真心给你干活。

0 阅读:352
非凡历史

非凡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