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彭德怀一边抽烟,一边固执地对毛泽东说道:“我还是回乡当我的农民好,你那个官我干不了! 1965年9月11日,彭真打电话让彭德怀去人民大会堂谈事。他放下锄头,换衣服赶过去,一听派他去西南搞三线,当场摇头,说自己名声臭了,干不了。彭真抬出毛泽东意见,他还是坚持,担心手下人不服,群众不理。回去后,他一宿没睡好,提笔给毛泽东写信,讲情况,申请回乡或去农场干活。毛泽东看完,亲自打电话约见。这次见面谈四个多小时。彭德怀重提庐山三条保证:不反党,不自杀,工作干不好回乡自食其力。 毛泽东听完,谈两人从湘潭老家一起干革命,几十年风雨路。重点说当前形势严峻,三线跟军事挂钩,彭德怀仗打得好,最合适去。他还是犟,说名声坏了,群众不敢接近。毛泽东讲苏联卫国战争教训,大工业全在前方,战事起时迁都来不及,三线学这个,避免重蹈覆辙。还细说规划:工业布局西南,建钢铁机械军工基地,公路铁路跟上。 彭德怀听着,态度松动。毛泽东又说,开会明确中央意思,让大家支持他工作。会后,毛泽东当众表态,谁不同意找他。这下,彭德怀没法推了,他本想为国出力,闲在田里不是长久计。 在这次谈话里,彭德怀抽烟时,手指夹着烟,表情固执。他对毛泽东表达了回乡当农民的想法,你那个官干不了。毛泽东耐心解释国家需要他的经验,三线建设涉及战略转移,西北经验能协调资源。提到工厂从东北华北迁入,设备过山路运输,需要组织。 彭德怀听着,烟雾在房间绕。他问工作权限和支持。毛泽东保证条件,强调为国防准备。又举过去革命克服困难例子,鼓励重返岗位。两人讨论方案,如选址考虑水电交通,彭德怀提山地施工难度。毛泽东回应,强调集体力量。谈话尾声,彭德怀同意任务,但强调不合适随时回乡。毛泽东表示相信能力。这次会见让他从犹豫转为决心,感受到信任,涌起责任。 彭德怀接受任命后,9月底坐火车南下,到成都任三线建设委员会副总指挥。西南山多路险,他上手快,协调东北华北工厂迁设备,卡车队拉机器过山路。选址时,他亲自看地形,挑水电交通好的地方。钢铁厂迁建,他盯进度,工人拆装设备时,他在一旁指点。机械项目上,引进技术,培训本地人,基地一个个起来。军工部分虽有限制,但他抓后勤保障,公路从平原通到深山,铁路延伸几百公里。 几年下来,西南工业底子厚了,国家后备强了。彭德怀工作不要命,雨天还下现场,指挥排水。名义副总指挥,实际管宽,贡献实打实。他接地气,跟工人聊天不摆架子,强调质量安全。国际上,美苏盯着中国,三线成战略屏障,他的经验帮大忙。从农民到将军,再到农民,又回岗位,这圈子转得感慨。毛泽东信任,让他重拾干劲,国家得实惠。 彭德怀晚年就在三线奔波。身体硬朗,岁数在那,1974年回北京治病。11月29日,在北京医院去世,终年7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