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突然问道溥仪的工资,当他听到只有180元,顿时脸色大变直言:薪水太少,人家是皇帝嘛! 1964年2月13日统战系统开座谈会,讨论历史人物安置问题。毛泽东主持,参加的有章士钊、李维汉等干部。会议中途谈到特赦人员的就业,毛泽东忽然问起溥仪的工资。章士钊汇报说每月180元。毛泽东听后脸色严肃起来,说这数目不够,毕竟溥仪有特殊背景。那时候普通工人月薪三四十元,干部上百,180元算中等,但对溥仪家来说,开销包括吃住医疗,剩不下多少。他在植物园上班,早起骑车去,窗口忙活一天,午饭在食堂吃馒头咸菜,下午继续应付游客。毛泽东对溥仪有印象,早几年在北京饭店请他吃饭,聊过伪满洲国的事和改造经历。溥仪那时穿灰布衣,饭桌上吃家常菜,两人谈了几个钟头。 座谈会后毛泽东从稿费里拿2000元,分成两份,一份给溥仪,一份给叔叔载涛。这钱来自他的书版税,常用来帮人。次日章士钊上门送给溥仪1000元。溥仪先推辞,说自己有工资,但后来收下。用了这钱买书和衣服,还添了家用东西。李淑贤回家看到,俩人一起整理预算。统战部知道后,开会讨论溥仪岗位,觉得他懂清史,能干文史活。溥仪在植物园继续上班,服务游客时偶尔聊历史,但不提过去身份。工资加补贴够维持,他还配了眼镜,看东西清楚。毛泽东的举动记在档案里,当作处理类似案子的参考。 统战部派人找溥仪谈心,问他意愿。他说愿做历史相关的事,干部记下上报。几周后调令下来,他从植物园去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这过程从问工资到行动,体现了政策落实。溥仪用那1000元改善生活,没乱花,买了实用东西。毛泽东的话虽像调侃,但实际帮了溥仪渡过紧日子。那年北京建新楼,溥仪骑车上班看街景,园里游客多,他得耐心答问。医疗免费,他近视问题解决了,工作效率高。统战圈传开这事,有人说体现了灵活性。溥仪日记记了此事,提到关切让他更有劲头。 溥仪新岗位是专员,月薪稳当。他利用宫里学的东西,整理清史档案,核对文字,修补旧书。办公室安静,他戴眼镜翻卷宗,与同事讨论细节,出过不少资料。1964年3月调过去后,很快上手。李淑贤继续当护士,两人分工,她管家,他管书。晚年他参加政协会议,写文章,当统战窗口。1964年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出版,记从登基到改造的事,书稿改过几次,直白写犯错和转变。1967年10月17日他因肾癌在北京医院去世,61岁。遗体火化,骨灰放八宝山,政协开追悼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