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缺的不是能人,而是会传人的能人 从管理角度看,三国就像三家不同类型的公司,但它们的人才问题,其实和治国理政的道理是相通的。 蜀汉:个人英雄主义的极限 蜀汉像一家明星创业公司,诸葛亮是那位超级能干的创始人兼CEO。 他从战略制定到具体执行几乎一人包办,连打二十大板这样的小事都要亲自过问。 问题是,团队成员长期只能"递工具",学不到真本事。 一旦诸葛亮这个核心人物"离职",公司立刻陷入困境,因为没人能接得住他的活。 治国也是如此。过度依赖一位贤能的大臣,不建立人才梯队,国家就会面临"人亡政息"的风险。 魏国:制度化人才工厂 魏国则是成熟的大型集团企业,曹操父子懂得建立人才"生产线"。 他们通过九品中正制等渠道持续引进人才, 建立了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即使高层有人变动,企业依然能稳定运转。 这就像一个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选拔和培养体系,不因个别领导人的变动而影响国家正常运转。 吴国:家族企业的人才接力 吴国像一家成功的家族企业,孙权懂得如何培养和传承人才。 他建立了"老带新"的培养模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代代相传; 给予核心人才充分信任和授权,让他们在实战中成长。 这种模式介于蜀汉的个人英雄主义和魏国的制度化之间,既有温度又有传承。 在国家治理中,这就像是既有稳定的权力传承,又能让有能力的人在实践中成长。 管理启示:企业与国家的相通之处 无论是管理企业还是治理国家,都需要避免过度依赖个人能力。 建立人才梯队,让有潜力的人在实战中锻炼成长, 将个人智慧转化为组织或国家的制度和文化, 这样才能保证无论领导者如何变化,组织或国家都能持续发展。 三国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长治久安,不在于一时拥有多少能人,而在于能否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和传承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