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奇怪,二战的时候,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难道日本没有一个明白人?答案很讽刺:日本海军大部分人都知道日本打不过美国佬。 参谋本部的作战地图上,中国战场的红色箭头与南洋资源区的蓝色标记重重叠叠——陆军的七成兵力陷在华北平原的游击战里,步枪子弹要省着用;海军却在广岛湾秘密集结联合舰队,油桶堆得像小山。 1941年7月,美国突然掐断石油供应的消息传到东京,陆军省的报表上“储备油量”一栏迅速红了——按当时消耗速度,一年半后日本所有坦克、军舰都得趴窝。 为了续命,军部盯着东南亚的油田,可要去抢油,先得打通海上通道;要打通通道,就得先打掉太平洋的美军。这逻辑像条咬着自己尾巴的蛇,却成了主战派拍板的“唯一方案”。 他们派特使在华盛顿喝咖啡谈和平,国内却找了个跟珍珠港地形相似的海湾,让飞行员每天低飞练习投弹,连珊瑚礁的位置都标在了仪表盘上;可没人想过:如果美国的工业机器全力开动,日本那点家底够撑几个月? 有人说这是“下克上”的狂热,可翻开海军省档案,山本五十六早在1940年就警告:“和美国开战,日本最多撑一年”——但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把报告扔在桌上,骂他“海军的懦夫”。 日本真的占了苏门答腊油田,油井昼夜抽油,可运输船刚开出海峡,就被美国潜艇像打靶一样击沉。1943年,日本运回本土的原油还不到产量的两成,油就在那里,却像挂在悬崖上的果子,看得见,够不着。 短期看,珍珠港的爆炸声让美国国会以一票反对通过参战;长期里,这场偷袭暴露了一个致命问题:当一个国家的战略被军种利益撕碎,战术再精也只是加速坠落的刹车片。 开头的疑问或许有了答案:不是没有明白人,是整个国家的齿轮已经错位——陆军拖后腿,海军瞎冲锋,资源成死结,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中国战场像块巨石,死死压住了日本国力的咽喉。珍珠港的巨响,不过是巨石下挣扎者最后的嘶吼。


仲达
正常的战略是消化东北(满洲),鼓动华北独立,慢慢蚕食,利用军阀矛盾,分化逐步瓦解。消化满洲起码要30-50年,就像台湾一样同化后再谋取华北。日本军部在9.18后狂妄到失心疯。现在的日本右翼看不清世界局势,妄图日本正常化。现在的世界是两极多强,且两极又不像冷战时泾渭分明,中美经济深度捆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而不破是中美竞争的主旋律。只有中美之间快要分出胜负时,才是多强站队之时。日本这时候刺激一极,虽然美国很开心,但是过早介入只能沦为炮灰。
神来也救不了你 回复 11-21 12:32
人家日本军队将领要的就是实打实的军功,而不是几十年之后别人的军功。这就是民族特性。
一阵风
美国开始制裁日本,准备下场,日本不投降的话,偷袭珍珠港是唯一的最优选,太平洋舰队重建,日本至少能有三五年的“发育”时间,期望到时候掌握的资源能与美国平起平坐。——不知道是天意,还是美国为了有开战的民意,故意为之。反正两个航母编队,偷袭的前几天,一起出港了。保留了舰队的大部分实力,重建只用了一年,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