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南极之旅本来是休假加业务考察,结果因为一封内部信,引发了关于职场沟通和企业家形象的大讨论。 先划重点:新东方32周年庆时,俞敏洪在南极发了封内部信,用企鹅说企业精神;可不少员工正熬夜做续费方案,觉得这封信和自己的压力脱节,没法共情,形成“老板游南极,员工在加班”的反差;还有人说他坐的邮轮要148万,他后来澄清实际花了20-25万;回应时他还说允许员工吐槽,承认公司和自己有问题,明年要选20名优秀员工和会员免费去南极。 这事的核心是职场“共情鸿沟”。员工周年庆时更想被肯定辛苦付出,结果收到的是老板在南极的诗意分享,信里提了17次“我”、5次“南极”,个人化叙事让加班员工心里不是滋味。而且俞敏洪“打鸡血”的沟通方式,和现在90后、00后员工追求实际的想法不合拍,这也是代际管理理念的冲突。 俞敏洪的回应挺会处理:先坦诚认问题,不回避争议;再澄清船票价格,避免不实信息带偏节奏;最后拿出送员工去南极的方案,把“独自享乐”变成“奖励先进”,算是高效的危机公关。 不过这事也给大家提了醒:光靠奖励未必能填补老板和员工的共情差距,员工可能更想要薪资和假期;企业沟通得真诚,多站在员工角度,别脱离实际;企业家个人行为和公司形象绑在一起时,说话做事得更谨慎,避免让人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