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抛售美债!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25年9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本增持美国国债,而中国、英国进行了减持。 这组数据甫一公布,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为何骤然紧绷?尤其是中国这个持有美债超十年的“老玩家”,其持仓变动早已超越单纯的市场行为,成为观察全球金融格局迁移的风向标。 若将时间轴拉长至2023年,中国对美债的减持已形成持续态势——两年间累计抛售超3000亿美元,持仓规模从万亿美元级滑落至八千亿美元区间,创下2010年以来的最低值。 与中国的持续减持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当月增持至1.2万亿美元,创下年内新高;英国虽小幅减持,但规模远不及中国的调整幅度。 日本的增持举动,与其国内通缩压力下的货币避险需求密切相关——在日元汇率波动加剧的背景下,美债仍被视为短期稳定资产。 那么,中国这一美债市场“资深玩家”的持续减持,仅仅是市场行为吗? 首要考量在于资产配置的风险对冲——美国联邦债务占GDP比例已达130%,两党围绕债务上限的政治博弈更让偿债稳定性存疑。 减持美债释放的流动性,正逐步转向收益潜力更高的领域,如“一带一路”沿线基建项目或新兴市场债券,构建更多元的资产池。 这一动作亦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落子——中国在减持美债的同时持续增持黄金,2024年与沙特完成首笔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正是降低美元依赖的关键信号。 并非孤例。俄罗斯曾在2018至2020年间将美债持仓从960亿美元缩减至不足40亿美元,转而增持黄金与人民币资产;沙特作为石油美元体系核心,也将原油收入更多投向基建与科技,美债占比从16%降至10%。 回溯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多国央行曾集体抛售美债以稳定本币汇率,那场“美元荒”已埋下全球央行资产多元化的伏笔。 当前全球金融版图正经历深刻重构——二战后建立的美元霸权体系,因美国债务高企与政治内耗,正逐渐失去绝对主导力。 当然,“去美元化”并非坦途:美元仍占全球外汇储备的59%,短期内地位难以撼动,但长期看,人民币、欧元乃至数字货币的多元货币体系正在崛起。 中国的减持策略更似“渐进式调整”——既避免集中抛售引发市场动荡,也不盲目持有承担风险,在平衡中为未来布局。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博弈。当美债从“无风险资产”变为“风险资产”,各国央行的持仓调整已勾勒出未来轮廓:一个更分散、更区域化的金融新秩序正在成型,而中国,正试图在这场变革中把握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