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打出镍资源这张牌开始很猛,但是落地之后暴露出很多体系上的不足。手握全球最大的

闯业品商业 2025-11-23 11:35:16

印尼打出镍资源这张牌开始很猛,但是落地之后暴露出很多体系上的不足。手握全球最大的镍资源,在2019年底宣布、2020年元旦起全面禁止原矿出口,强迫产业链在当地加工,希望借此抓住就业、税收、技术和定价权。全球供应链也随之换轨,中资、外资巨头纷纷来到苏拉威西、北马鲁古等地,莫罗瓦利、韦达湾等园区昼夜不息。2021到2023年印尼镍中间品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快速上升,2023年镍产品外汇超过300亿美元;2024年镍矿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冶炼产能占到六成左右,出口接近400亿美元,审批和在建的产能加起来轻松超过了220万吨精炼镍当量,排队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技术路线几乎全部选择火法RKEF,上马快、门槛低、见效快。虽然短期内刺激了产量和出口,但是把问题往后推了。火法对高品位矿资源高度依赖,密集开采使得品位逐年下降,国内矿产资源自2023年起开始紧张,到2024年更为明显,冶炼年需约2.4亿吨矿,印尼只能提供约2.15亿吨,不得不从菲律宾大量进口,产业的“自给自足”目标和现实相悖。最严重的是与全球趋势脱节:电池产业ESG门槛提高,碳排放要求严格,而印尼园区大多依靠煤电支持火法生产,产品“含碳量”高,面临欧美碳关税;相对更“绿色”的湿法HPAL建设缓慢,尾矿处理复杂,所占比例一直很小,转型迟缓。在需求端,磷酸铁锂(LFP)渗透率提升,高镍三元比例逐年降低,2023-2025年LFP装机量占到七成以上,单位镍消耗明显减少,镍铁、高冰镍排产投放出现“削峰”。中国废旧电池回收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回收率超过95%,形成了“城市矿山”,对新矿的需求明显减少;2024年我国还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了大约10万吨一级镍,并且国家储备也翻了一番,这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的安全保障。2024年下半年伦交所库存上升,镍价由每吨1.8万美元一路下跌至1.5万美元左右;到了2025年11月,仍然在每吨1.46万到1.48万美元之间震荡,很多工厂的综合成本在1.6万到1.7万美元之间,一天比一天亏损,限电、轮停和检修频繁发生,炉体冷却、皮带闲置成为常态。国际镍研究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镍供应会多出约20万吨,而印尼则是最主要的多出部分。印尼新政府在2025年连续出台政策:2月暂停新火法项目审批,允许湿法;3月调整HPM矿价基准,稳定矿价;4月发布PP18、PP19,提高镍产品特许权使用费;11月出台PP28,限制只生产中间产品冶炼厂扩大产能。矿权配额(RKAB)从三年变更为一年,2025年预计批准约3亿湿吨,但是由于复垦保证金以及环保处罚的影响,实际执行情况低于纸面上的数字。政策一收紧,矿产供应就不足,政策一放松,又怕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产业就在这种拉扯中左右为难。“镍业欧佩克”在会议室里听起来很动听,但是到了生产线上就不合逻辑了。企业已经投了上百亿美金,设备和合同都在本地,“猛刹车”几乎是不可能的;政府想要控制产量来稳定价格,而企业需要现金流来维持生存;价格涨得太快就会引起替代品和回收,降得太低又会亏损无法承受。整个产业链不是靠一道禁令就可以搬走的:它是由人、技术、规范、金融以及长期的合作层层叠加而成的,用行政手段强行拉动,容易出现“短期好看、长期埋坑”的情况。印尼把工程队拉到岛上后没有同步补齐技术升级、工艺转变以及绿色电力的底层能力,而需求端又在另一端迅速降维,导致了扩产对上了“缩需”。园区带动了年轻工人的收入增长、购房和消费,这是真实的改善;但是长期亏损加上政策的摇摆,首先受伤害的是工人的收入以及家庭的期望。产业政策的目的不是漂亮的数字,而是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一道禁令或者一次审批上改变,在民生上表现为贷款和学费,表现在每天的灯光是否亮着。截至2025年11月,镍价低位震荡,大部分企业接近成本线。这场豪赌的底色已经显现出来:要做资源强国,口号之外还需要几十年的工业积累、对趋势的准确判断以及把环保当作生命来对待的决心。否则用行政手段把风险捆绑在一起,最后谁也跑不快。真正的转折点,可能是电力结构绿色化、湿法HPAL规模化落地,或者是和电池厂实质上的合作;更有可能是在回收和材料替代形成的新平衡之后,行业找到新的“合理供需”。印尼要想破局,就要:调整火法和湿法的比例,尽快推进绿电以及排放治理;提高数据透明度,稳定配额和矿价机制;与下游实际需求相接,以技术向下游延伸,开发可以承受溢价的产品。时间不等人,全球电池路线还很不稳定,替代材料和回收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0 阅读:0
闯业品商业

闯业品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