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媒体分析认为,如果发生战争,东方大国必然以绝对实力让挑衅者付出惨痛代价,才能换来长久和平。 战争虽然可怕,但其可怕之处在于无法估算的损失,而非必然导致人类灭绝。近年来,东方大国军力持续稳步提升,足以令挑衅者心生忌惮。 这份底气从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一艘艘巨舰下水、一款款利器列装的硬实力堆砌。 2025年11月,福建舰正式入列后立刻展开实兵训练,歼-35、空警-600等多型舰载机完成弹射起降,标志着人民海军彻底迈入三航母时代。 仅仅9天后,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开启海试,4万多吨的满载排水量搭配电磁弹射技术,能搭载固定翼飞机与两栖装备,把海空协同作战能力推向新高度。 这两艘国之重器的密集亮相,不是巧合而是实力的自然流露——短短八年,我们从只有一艘辽宁舰,成长为三航母在列、第四艘呼之欲出的海军强国。 硬实力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隐姓埋名的坚守。总设计师陈振华深耕军工34载,硕士毕业时放弃深圳的繁华机遇,毅然走进大山深处。 为攻克某科研设施的能耗难题,他带领团队写下20多万字技术方案,30多次论证调整,连续数日铆在试验场,甚至亲自攀爬脚手架检查细节。 有次核心部件调试卡壳,精度始终达不到“8米直径偏差小于1毫米”的要求,他顶着春节临近的压力,和团队每天爬十几次高空设备,最终从2毫米的缝隙中找到症结,除夕凌晨圆满完成任务。 正是这种“为百分之一性能拼百分之两百努力”的劲头,让我们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装备的迭代升级,更让体系作战能力实现质的飞跃。9月3日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191远程箱式火箭炮亮相即刷屏,射程远、精度高,箱式补弹大幅缩短作战准备时间,成为地面作战的“远程利剑”。 火箭军的东风-17、鹰击-21等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能实现全天候精确打击。空军方面,攻击-11无人机与歼-20、歼-16组成混合编队,云端之上的协同作战让制空权争夺更具优势。 国防科技大学时家明教授团队研发的柔性隐身材料,更是让雷达能“隐身”于夜色,多次躲过无人机侦察,为装备战场生存能力筑起防护盾。 实战化训练则让这些硬实力真正形成战斗力。今年4月“海峡雷霆2025A”联合演训中,东部战区海空兵力协同联动, 轰-6K挂载实弹前出远海,山东舰航母编队在台岛以东海域展开舰机协同训练,陆军远程火力实弹射击精准命中模拟目标。 海军常态化远海训练中,官兵们一次次突破海上最远探测距离、水下最长巡航时间的极限,让每一艘舰艇、每一架战机都能在实战环境中淬火。 这种“常态战备+体系练兵”的模式,让各军兵种实现“1+1大于2”的协同效应,也让威慑力更加可信。 俄罗斯专家曾分析,中国军力虽与美国仍有差距,但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但他们或许没看到,我们的军力提升从不是为了争霸,而是为了守护。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早已明确,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们裁减军队员额400余万,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与海上护航,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平承诺。 但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不是妥协换来的,近代中国因实力孱弱屡遭欺凌,如今的强大军力,正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强大的国防是和平的保障,过硬的实力是止战的底气。我们发展军力,不是要挑起战争,而是要让挑衅者不敢轻举妄动;我们研发利器,不是为了侵略扩张,而是为了守护家园安宁。 当每一位军人坚守战位、每一位科研人深耕攻关,当海陆空天各领域装备持续升级,东方大国就能以绝对实力遏制战争,守护长久和平。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