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一直以来,对于白求恩,我们宣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且拼尽全力救治中国人? 白求恩出身医学世家,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拥有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头衔,是蒙特利尔知名的胸外科专家,还发明了十几种医疗器械。 以他的专业背景和成就,本可以在西方过上富裕优渥的生活,跻身名利场,但他的价值观与当时西方的医疗体系和社会现状格格不入。 早年在底特律行医期间,白求恩经常接触到贫民窟里的车厂工人,他坚持每周六免费义诊,却无奈地发现,贫穷的患者即便患上肺结核这样的疾病,也因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只能等待死亡,而富裕阶层却能通过昂贵的治疗得以存活。 这种医疗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让他深感痛心,后来,白求恩自己也患上了肺结核,这场大病让他更深刻地意识到,疾病的治疗与否竟分 “穷人版” 和 “富人版”,这本质上是社会制度的顽疾。 为了寻找解决之道,他卖掉汽车前往苏联考察,回国后便公开呼吁 “要把盈利从医疗中踢出去”,主张医疗应该为所有人服务,而非只为富人提供保障,这一观点与当时西方主流的医疗体系和精英阶层的利益相悖,他最终被本地医学会排挤出去。 1936 年 10 月,白求恩辞去了加拿大的高薪职务,率领医疗队前往西班牙,支援当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他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战地流动输血车,解决了前线伤员因不能及时输血而死亡的难题。 尽管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战地医疗的经验,但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努力如同 “棉花上打拳”,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不公的现状,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1937 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白求恩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局势,他认为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是正义的,而且这里的人民和军队最需要医疗支援。 当时的中国抗日根据地医疗条件极为简陋,缺医少药,伤员死亡率很高,这让一直希望将医疗技术用于正义事业、帮助真正需要的人的白求恩看到了践行理想的方向,于是,他毅然决定前往中国,将自己的医疗技术和经验带到这片急需帮助的土地上。 1938 年,白求恩抵达中国后,径直前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里的医疗条件比他预想的还要艰苦,没有像样的医院、消毒室,甚至连合格的手术锯都难以找到,但这样的环境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创造力。 没有专业医疗器械,他就自己画图纸,让当地的铁匠、木匠打造;考虑到根据地山路崎岖,药品和器械运输不便,他设计了名为 “卢沟桥” 的药驮子,将药品和器械分装配载在木架上,用马背运输,形成了一个可以移动的 “流动医院”,一次能支持 100 台手术的开展。 在华期间,白求恩完全投入到战地医疗工作中,工作强度极大,在齐会战斗中,他在小庙里连续工作 69 个小时,成功完成了 115 台手术。 战斗过程中,敌人的炮弹炸塌了庙宇的墙壁,土块落在他身边,但他始终专注于手术,手中的手术刀从未停顿。 他对医疗工作要求极为严格,看到因止血带绑缚不当导致伤员被迫截肢时,会当场严肃批评相关人员,因为他深知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伤员的生命和健康。 白求恩不仅用专业技术救治伤员,还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为了救治 359 旅教导员彭清云,在没有血库的情况下,他主动要求抽取自己的 O 型血输给伤员。 党中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每月给他发放 100 大洋的高额津贴,但他始终拒绝接受,认为普通战士一个月才只有一块钱的津贴,自己不应特殊化,最终,这笔津贴被全部用于为伤员购买营养品,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 白求恩之所以如此投入地帮助中国人民,除了坚守反法西斯的正义立场,更重要的是他在抗日根据地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他在信中写道,这里的人即便身负重伤,依然坚守战斗岗位,他们既懂得斗争的残酷,也拥有仁慈的胸怀。 在西方的金钱至上体系中,他是孤独的,而在太行山的抗日队伍里,这群为了理想和正义而战的人,让他感受到了共鸣,他的理想和价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1939 年 11 月,白求恩在一次手术中,手指被伤员的碎骨划破,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伤口未能及时彻底消毒,最终感染引发败血症。 即便在高烧至 40 度、生命垂危之际,他依然牵挂着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工作,在给聂荣臻的信中,还特意交代如何才能买到价格更便宜的铁剂和奎宁,以便更好地为伤员治疗。 1939 年 11 月 12 日凌晨,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年仅 49 岁。他临终前表示,在中国的这段时光是他一生中 “最快乐的日子”。 对于白求恩而言,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非为了成为高高在上的救世主,也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因为这里让他找到了践行理想的土壤。 信源: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诞生记 河北共产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