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中国当提款机?中国每年给世卫缴上亿会费,但自打美国今年1月宣布退出后,世卫就三

拿中国当提款机?中国每年给世卫缴上亿会费,但自打美国今年1月宣布退出后,世卫就三天两头喊没钱,就在3天前,这组织还建议各国明后年会费涨20%,这摆明了是想让别人替美国补窟窿? 今年1月20日,特朗普重返白宫的第一天,就签署了一项让全球卫生界震惊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将退出世界卫生组织。 这个决定并非空穴来风,文件里写得明明白白,理由是世卫组织在新冠疫情期间处理失当,并且过度受到中国的影响。 更深层次的不满,则指向了会费分摊的不公。美国承担了世卫组织22%的评定会费,中国是15%,但从实际捐赠来看,美国在2022到2023年间掏出了11亿美元,占了总预算的16%,这笔钱远超其应缴份额。 如今说走就走,虽然按照规定退出需要一年的缓冲期,但资金流却马上被切断,世卫组织的预算瞬间出现了一个高达5.6亿到6.5亿美元的巨大黑洞。 这个缺口不是纸面上的数字,它直接砸向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项目。致力于根除脊髓灰质炎的专项基金,一下子就没了1.8亿美元;关乎全球预警的《全球卫生安全报告》更新工作被迫暂停; 原本计划为120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基本卫生“体检”项目也彻底搁浅。世卫总部日内瓦的办公室里,如今最忙碌的可能不是卫生专家,而是算账的财务人员。 资金链的骤然断裂,让世卫组织立刻陷入了“哭穷”的境地。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到该组织通过各种渠道释放财政紧张的信号。 就在几天前,世卫组织更是直接向所有成员国抛出了一个重磅建议:希望各国在2026和2027年,将评定会费的缴纳比例上调20%。这个提议的时间点太过微妙,很难不让人将其与美国退出后留下的财政真空联系起来。 这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里,原本出钱最多的大户突然搬走了,家长马上站出来对剩下的成员说:“大家得多凑点钱了,不然日子过不下去了。”那么,这笔钱该由谁来出?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那个已经承担了第二大会费份额的国家——中国。 中国这些年来对世卫组织的贡献有目共睹,每年上亿美元的会费按时足额缴纳,在各种全球卫生危机中也从未缺席。从派遣医疗专家到提供疫苗物资,中国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世卫组织一边喊着没钱,一边又提出大幅增费建议时,人们不禁要审视这笔钱的去向。根据一些公开的数据分析,世卫组织的行政开支已经占到了总预算的28%左右。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资金,并没有直接流向一线的卫生项目,而是消耗在了总部的薪资、会议和日常运营上。日内瓦总部的豪华办公楼和优厚的员工福利,与那些因资金短缺而停滞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计划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值得玩味的是,流向低收入国家的实际援助资金,在总预算中的占比还不到一半。这种内部资金分配的结构,是否合理?当它向成员国伸手要钱时,是否也应该先向内部动刀,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改革? 美国这次“退群”,并非首次。早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他就曾启动过退出程序,只是后来拜登政府上台后又重新加入了。这种反复无常,让世卫组织的财政命脉与美国国内政治深度捆绑,显得极为脆弱。 一个本应独立、专业的国际卫生机构,其核心预算却要看一个国家的脸色,这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的缺陷。如今,美国再次宣布退出,虽然还有一年的“冷静期”,但资金断流的冲击已经显现。 世卫组织面临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场关于公信力和治理能力的考验。如果它不能向成员国证明自己的钱花得明明白白,不能有效控制臃肿行政成本,那么任何增费的建议都难以获得广泛支持。 一边是亟待拯救的生命和停滞的全球卫生项目,另一边是内部高昂的行政开销和模糊的资金使用效率。世卫组织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它需要钱,但它更需要一个健康、透明、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当它呼吁各国为填补美国留下的窟窿而多掏20%的费用时,它是否也应该拿出一份让所有成员国信服的改革方案? 这个问题,或许比单纯的增费提议,更值得全球深思。对于这件事,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85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