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徐志摩嫌弃张幼仪土气,但晚上却仍然跟她行“夫妻”之事,张幼仪晚年也曾回忆说:

小杰水滴 2025-11-27 04:43:15

虽然徐志摩嫌弃张幼仪土气,但晚上却仍然跟她行“夫妻”之事,张幼仪晚年也曾回忆说:大婚当天,我们就圆房了,在英国时,虽然他白天不同我讲一句话,但晚上他仍然和我行夫妻之事……… 那年张幼仪刚满16岁,江苏宝山张家的二小姐踩着绣花鞋走进徐家,裹过的小脚在红毡上轻轻打颤,袄裙上的缠枝莲绣得细密,像她藏在袖口里的手——连笑都要捂着嘴,生怕惊了规矩。 而新郎徐志摩,刚从剑桥回来,西装领口别着银质领针,开口就是“自由”与“浪漫”。红盖头掀开时,她看见他皱着眉,仿佛眼前的红烛与交杯酒,都是该被扔进故纸堆的旧物。 圆房夜里,他没说一句话。她攥着床单边角,听窗外梆子声敲过三更,心里清楚,这桩父母定下的婚事,从盖头落下的那一刻起,就没装过爱。 母亲绣的鸳鸯枕压在十几只陪嫁箱底,金银首饰与绸缎衣裳堆得满当,可在徐志摩眼里,这些都是“封建糟粕”。他在日记里写“张幼仪是小脚,是土包子,配不上我的灵魂”,钢笔尖划过纸面时,或许忘了新婚之夜,是他亲手解开了她的衣扣。 1920年,张幼仪追着他去了英国。临走前母亲反复叮嘱“侍奉好丈夫,早生贵子”,她把这话刻在心里,学着烤面包、调沙拉,甚至偷偷在夜里练英文,对着镜子纠正发音。 可他白天要么躲在书房写诗,要么和朋友出去聚会,看都不看她一眼。有次她端去一碗红烧肉——那是他在家时爱吃的——他头也没抬就说“油腻,拿走”。 那天夜里,他照样和她行了夫妻之事。她忍不住问“你是不是很讨厌我”,黑暗里他沉默半晌,只丢下一句“你不懂我”。 那时的张幼仪还不明白,他要的“懂”,是林徽因笔下的“人间四月天”,是陆小曼眉间的风情,而她的隐忍与贤惠,在他追求的“浪漫”里,轻得像片羽毛。 直到她怀孕,满心欢喜地告诉他,以为孩子能让关系缓和些。他却冷冷地说“打掉”。在那个年代,打胎是要命的事,她哭着哀求,他却转身去了巴黎,给林徽因写了封长信。 孤独无依的张幼仪只能去柏林待产。二儿子出生那天,她收到一封徐志摩的信,里面没有问候,只有离婚的要求。那一刻她才彻底明白,他对她的所有亲近,都只是生理的需求和对婚姻形式的敷衍,他的灵魂,从来没为她停留过片刻。 或许有人会说,徐志摩的冷漠,是新旧思想碰撞下的挣扎——他既想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又摆脱不了世俗对“有妻有子”的期待,这种矛盾让他对张幼仪既排斥又依赖? 可对张幼仪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了。离婚后她带着孩子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执掌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创办云裳时装公司,当年那个连笑都要捂嘴的姑娘,成了商界里能独当一面的女强人。 而徐志摩,追到了梦寐以求的浪漫,却在与陆小曼的婚姻里耗尽了心力,35岁那年,飞机失事,生命戛然而止。 晚年的张幼仪回忆起那段往事,没有恨,只有淡然:“他只是不爱我,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我的错。” 是啊,他们的悲剧,从来不是两个人的问题。民国初年,新旧思想像两股激流撞在一起,像徐志摩这样的新派文人,一边喊着“自由”,一边又被世俗的枷锁捆着;像张幼仪这样的传统女性,只能在时代的夹缝里,从隐忍走向觉醒。 他用冷漠伤害了她,却也用决绝的离开,成全了她的成长。 当年那个攥着床单听梆子声的姑娘,后来在上海的写字楼里签下自己的名字,钢笔尖划过纸面时,比他当年写“土包子”的字迹,要有力得多——这世间最狠的告别,有时反而是最好的成全,不是吗

0 阅读:72
小杰水滴

小杰水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