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防了!甘肃一7旬老人被判“脑死亡”,可子女不信邪,花4万包了辆救护车,跨越18

小张主张 2025-11-27 17:59:23

破防了!甘肃一7旬老人被判“脑死亡”,可子女不信邪,花4万包了辆救护车,跨越1800km,将老人送到西安大医院,到医院时老人已出现脑疝,女儿当场表态:我不想这样再把妈妈拉回去,请你再试试。最终,老人恢复自主意识,医生说:是家属的坚持,为我们创造救人的可能。   谁能想到被两家医院暗示“没希望”的75岁刘奶奶,能被三个子女从戈壁滩一路“拽”回能唠嗑走路的日子。   故事得从今年春天的一个下午说起,刘奶奶正坐在自家沙发上叠刚晒好的衣服,突然手里的毛巾一滑,整个人顺着沙发靠背栽到地上,喊了好几声都没反应。   大儿子王磊(化名)当时在百公里外的工地,接到妹妹哭着打来的电话,揣着工具包就往车站跑,等他赶到敦煌当地医院时,妹妹和弟弟正扒着抢救室的门缝掉眼泪。   医生拿着CT片子说,老人是颅内肿瘤突然破裂,出血量超120毫升,脑干功能几近消失,“基本就是脑死亡,别白花钱折腾了”。   兄妹三个不甘心,当天就带着片子往酒泉的医院跑,结果医生看完直摇头,又连夜赶去兰州,几家大医院要么说“收不了这么危重的病人”,要么劝他们“带老人回去,让她少遭罪”。   弟弟蹲在医院走廊的台阶上闷头抽烟,女儿王芳突然拽住哥哥的胳膊:“妈还没跟我们说最后一句话,不能就这么算了,咱们往西安去,那边医院厉害!”   找救护车的过程比想的难,打了十几个电话,要么怕长途风险不敢接,要么设备跟不上,最后终于联系到一家有重症转运资质的机构。   4万块钱,包一辆配着呼吸机、监护仪和降温毯的救护车,还有一位重症专科护士随行,出发那天凌晨,王芳把老人常用的老花镜、暖水袋塞进袋子,攥着妈妈冰凉的手说:“妈,咱们走,去能治好你的地方。”   1800公里的路,救护车走了足足22个小时,路过瓜州的时候刮起了沙尘暴,能见度不到十米,司机把车速降到四十迈,护士盯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每隔半小时就给老人测一次体温、调整一次氧浓度。   王磊和弟弟轮流盯着输液管,王芳就坐在救护车后排的小板凳上,一直握着老人的手念叨:“妈,你还记得小时候给我缝的棉鞋不?等你好了,我再陪你去党河边看日落。”   等救护车冲进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急诊大门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四点,刘奶奶的一侧瞳孔已经散大,脑疝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全靠车载呼吸机维持呼吸。   神经外科医生高亚飞刚下夜班,套上白大褂就冲到抢救室,刚跟家属说“手术风险接近九成”,王芳就红着眼拉住他的袖子,声音发颤却咬着牙:“医生,我知道难,可我不想就这么把妈妈拉回敦煌,求你再试试,不管啥结果,我们都认!”   高医生没犹豫,转身就喊来团队做术前讨论,高医生指着片子说:“老人有生理性脑萎缩,反而给受压的脑组织留了点代偿空间,这就是机会,家属敢赌,我们就得接!”   三个小时的手术,医生一点点清理颅内的血肿、切除破裂的肿瘤,等缝合伤口的时候,监护仪上的血压终于慢慢稳住。   谁都没料到,术后第三天上午,王磊正用棉签给老人润嘴唇,老人的手指突然轻轻动了一下,紧接着慢慢睁开了一条缝。   王芳当时正在病房外打水,听到护士喊“病人有反应了”,拎着暖瓶就往回跑,趴在床边哭着喊“妈,我是芳芳,你看看我”。   又过了一周,刘奶奶顺利脱离了呼吸机,现在已经能在护士搀扶下慢慢走路,偶尔还能跟儿女念叨“西安的面条比敦煌的筋道”。   高医生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要是没有这三个子女咬着牙把人送过来,我们连伸手救的机会都没有,是他们的坚持,给了老人活下来的可能。”   这事在网上传开后,评论区里全是暖乎乎的话:   有人说:“钱没了能再挣,妈没了就真的啥都没了,这一家子的韧劲儿,戳得人鼻子发酸”;   也有人说:“不光是子女孝顺,医生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也难得,两边的信任和坚持,才凑出了这个奇迹”;   这件事让我们明白,医学里从来没有绝对的“定论”,那些看似“没希望”的时刻,往往藏着一点需要人去抓住的微光;也让我们看见,亲情里那种“不管怎么样都要再试一次”的执念,真的能变成托着生命的那双手。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0 阅读:4
小张主张

小张主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