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俄人士的最可笑之处就是,他们认为泽连斯基能决定乌克兰的战与和。只能说,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还是过去那一套,即“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实际上泽连斯基就是一个话事人而已。 基辅的朋友给我看过一张街访截图,问的是“如果今天投票,你会支持谈判还是继续打?”答案很凌乱,但汇总起来是:大多数人不想丢地,少数人盼停火,几乎没有人接受无条件让步。你把领导人换十个,民心曲线不变,政策就很难拐弯。 别把复杂局势想成一个按钮。权力被国会、军队、媒体、街头、盟友夹在中间。去年某个限制反腐机构的提案刚抛出去,第二天广场就满了人,晚上方案就撤了。一个能被抗议掀翻议程的总统,怎么可能单方面宣布放下武器? 很多人盯着人名:前总司令、前总统、前总理。以为谁上台就会立刻按下暂停键。现实是,这些人公开表态都差不多,差的是方法论和节奏,不是方向。只要社会的底层共识还在——不接受被迫割让、必须保证安全——政策框架就不会大幅偏移。 战争走向由三股力量拉扯:莫斯科的决心,欧美的资源与条件,乌克兰内部的承受力。总统更像一个接线员,把三路电流勉强接上,不被电着就不错。要真正变局,往往发生在供弹断档、前线疲惫、盟友改口、经济顶不住的临界点,而不是某个领导人清晨发了条推文。 有人问那是不是没有出路?有,但代价和顺序不会由个人定。可能先出现的是阶段性静默、局部缓冲、交换战俘、基础设施保护协议,之后才有政治谈判。谁敢一步跨完,谁就会被国内民意反噬。 我的看法很简单:别神化,也别妖魔化任何一个政客。盯住结构性变量——民意、军工产能、盟友援助、战场态势。只有这些数字拐头,才会带来路线转向。否则,换人不换盘。 留一个问题:如果今年冬天弹药缺口扩大、征召压力加码,而欧洲预算迟迟不过,你觉得社会情绪会不会第一次明显松动?那也许才是时间线真正改变的起点
局势突变,俄罗斯军队突破顿巴斯地区乌克兰武装部队最坚固的防线。一直以来,俄罗斯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