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幻想加工现实

中国青年 2024-04-28 04:30:19

用幻想加工现实

文-黎明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科幻迷,大概。 和很多从《三体》或者其他刘慈欣的作品入门的朋友不同,我至今没看过《三体》,也没怎么看刘慈欣的其他作品。我的科幻入门书是郝景芳的《孤独深处》,那时候她拿了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风头正盛。书是高一时候看的,在那之后也没有接触更多的科幻作品,除了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其实想要成为一个业余作家,而且是写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那种作家。大一大二,我选了一些文学经典的课程,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现实主义文学了。我逐渐变得难以共情,更不要说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小说。 在加入科幻协会好久后,我重新思考我们大学生与现实主义作品的距离,才发现了问题:处在大学中的我们,缺少足够的“生活”,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只有充满了渴望的头脑,以及二手甚至三手的经验,这种情况是无法支撑一个故事的。 在这段迷茫的时间里,我逃避一样地加入了科幻协会,而不是参与读写训练或者写作社。在老前辈和新朋友的推介下,我阅读了很多奇幻科幻甚至轻小说。幻想的世界如此迷人,能够让我们暂时从现实沉重的引力中逃脱出来。我不想为它们辩护,但这些“无用”的文本确实让我找到了方向:用幻想加工现实,借此来实现对材料的解剖和掌握。 可以说在科幻协会的三年,极大影响了我的审美和创作观念。现在我每个月会做科幻评论,也会花时间写科幻小说。科幻对我来说是一个多少可以“专精”的领域,这是协会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或者说财富。 当然,一个基本事实是,社团是由人组成的。大学生大多是善于幻想的青年,我们有自己的憧憬和伤痛。科幻协会给我的另一样宝物是很聊得来的朋友。有年长一些的前辈,有同级生,也有较晚来到校园的小朋友。他们和我的友谊几乎超过了同班同学的友谊。我们在此相聚,拥有的只是一颗真心、一个场域。我们怀揣各自的兴趣与愿望,在孤独的人海中享受彼此的陪伴,这已经足够了。 在参与协会工作的过程里,我逐渐发掘出自己“敢于讲”的特质,先后主讲、协讲过四次读书会。作品和作者、读者产生炽热的灵魂碰撞,也算是在有些单调的生活中令人激动的瞬间。我也参与了社团组织的前往成都的科幻调研,虽然行程短暂,但是我由此对整个中国科幻产业形成了自己的观察。 回首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三年社团生活,或许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我既没有发表学术论文,也没有发表小说或者评论作品,只勉强上过一次科幻粉丝杂志。但谁又能断言一个20岁的青年是完全失败的呢? 监制:皮钧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 刘博文 绘梁(实习)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