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剧透!事关泉州正月初六民俗踩街!

闽南网 2024-02-11 12:40:35

2024甲辰龙年,神龙来仪,春满泉州;龙腾四海,国泰民安。由泉州市文旅局联合丰泽区政府共同主办的“龙腾东海·福满泉州”民俗踩街,将于甲辰龙年2月15日(正月初六)14:00,在泉州千年古港、海丝起点后渚港所在区域中央商务区举办。

本次活动共有30个方阵、30项非遗项目,有龙年“泉州龙龙”彩车及舞龙、香龙、板凳龙、阁龙,有特色鲜明的传统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武术,以及古老百戏傩舞、刣狮、水车阁、英都拔拔灯、龙虎旗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尽显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传统民俗民间艺术原味与特色,值得期待。

【踩街项目抢先了解】

晋江型厝香龙习俗

晋江型厝香龙习俗是晋江市东石镇梅峰村独特的年例民俗,已有上千年历史。以香龙巡游,可以祈求风调雨顺、社区平安。香龙以粗索为筋,外裹稻草扎成“龙身”。此次方阵中的龙身更插有1500多只的供香,舞动时似真龙腾飞,壮观非凡。该习俗于2013年列入泉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泉州市重要的文化瑰宝。

晋江舞龙队

晋江梅岭锦塘舞龙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最初的舞龙队由锦塘自然村村民组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演变为一项融合了传统游艺与武术的体育竞技项目,并传承至今。锦塘舞龙的套路多变、技术高超。以锣鼓为号,整条龙可以做出翻滚、升腾等动作,气势磅礴,体现出了晋江人勇立潮头、爱拼敢赢的拼搏精神。

五音吹

五音吹是泉州市传统音乐,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五音”包括大锣、小锣、钹、大吹、鼓五种乐器。演奏时气势威武雄壮、震撼人心,似百万雄兵奔驰沙场,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泉州妆阁

来自安溪县的泉州妆阁(湖头水车阁),它的产生与群众生活劳动有着密切关系,其独特的水车造型和妆阁的华丽装饰相得益彰,水车上的孩童着古装扮相,与扮演宋元时期的泉州人民的演员们共同组成当时的迎番队,彰显了自古以来泉州人包容好客的精神面貌。

市井十洲人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表演者为我们展示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盛况。白天,刺桐城街上“缠头赤脚半蕃商”,到了夜晚,仍灯火辉煌。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商贩留居泉州,并将他们的文化带到这里,彰显出宋元时期泉州海纳百川的多元盛景。

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和“打花绰”,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泉州,无论是节日庆典、迎神赛会还是人生礼俗,随处可见“拍胸舞”的身影。拍胸舞形式简单生动、诙谐有趣,饱含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是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历史见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嗦啰嗹

“嗦啰嗹”也称“采莲”,是历史上泉州城区广为流行的一种端午节仪式性民俗活动,以龙为崇拜对象,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伴随阵阵锣鼓与欢庆音乐,整支队伍一路高唱龙王歌,以龙王的福语祈求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火鼎公婆

火鼎公婆是泉州“踩街”和“妆人”游行中,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火鼎公、火鼎婆两人抬着火鼎边走边跳,动作诙谐幽默,极具观赏性。

踢球舞

踢球舞又叫彩球舞、碰球舞,源于我国2000多年前的“蹴鞠”游艺。通过音乐、舞蹈的结合,成为一种宫廷、民间共同喜爱的舞蹈。泉州踢球舞层次绵腻,表演生动,有捧球、争球、托球、踢球、顶球等技巧,颇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泉州五大剧种乐种方阵

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与南音所组成的泉州五大剧种乐种方阵,其中包括木偶戏与南音两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多类剧种的泉州,是宋元南戏重要的辐辏之地,被称为“闽南戏窝子”。南戏与南音踩街上阵,激发了戏曲艺术的无限魅力,让南戏和南音真正“活”起来、“热”起来、“传”下去。

来源:泉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4 阅读: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