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有人拒不接受近视防控新科技——红光治疗和远像屏

小暑的备忘录 2024-04-16 02:06:25

拒不接受的定义:

①面对海量临床案例以及大量论文,装聋作哑,主打一个拒不承认;

②不提供证实或者证伪的例证,不拿事实说话,主打一个一口否定;

③只反对,不研究,不探索实践,不研究参数,主打一个不感兴趣;

④对技术的获益视而不见,只会批评,毫无建设,主打一个双重标准。

⑤初期判断错了方向,后期不得不陷入盲目自证,为了反对而反对。

对比一下,有人中招吗?

我是赵小刀,我是一名眼科医生。

经常有人发一些反向科普的文章给我,请我解读。这些文章乍一看挺唬人,如果是非专业人士,可能会看得一愣一愣的,但讲科学的人瞧一眼,就知道有多可笑了,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不看参数、不管技术发展,仅凭着传统红光曾出现过的个别不良反应案例,也不管情况是否严重,是否可以预防和规避,转归是否良好,反正只要有不良反应,哪怕自己零实践,也敢全盘否定。而对于自己想推广的方法,不良反应全然不提,夸大效果那是张口就来,“七八年一度也不涨”的大话也敢说,也不怕被家长啪啪打脸。殊不知,技术早已经实现新的突破,传统红光的严重风险早就被规避了,对向角是原来传统红光的十几倍,安全性已经大幅提升。而这些人,就是不愿意学习,始终停留在原始阶段看待问题。

某科普文章中严重夸大和双标的言论

很多正在使用红光治疗的家长,经常会收到来自个别专业人士的反对意见,但家长们不知道这些意见是来自实践总结还是道听途说,非常困扰,我不得不教会大家判断,避免家长被认知水平低的错误理解误导。

如何判断医生懂不懂红光?这招最灵。红光治疗安全性的核心参数——对向角

污名化红光的文章,我已经见怪不怪了。随着弥散漫透射红光的普及,安全性问题基本解决,许多医生开始依据科学数据和循证医学证据来推广新的近视防控科技。然而,不愿见到近视治疗取得进展的“公知们”,又给支持新方法的医生们贴上了“为资本代言”的标签,公然或暗地里对他们进行打压,诋毁红光疗法、远像屏等新技术的推广。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妨碍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剥夺了患者获得更有效治疗的机会。说实话,红光也好,雾视屏也罢,其生产厂家很多都是初创企业,离资本还差了十万八千里,视光行业每年千亿产值,真正的资本在哪,大家心知肚明,比起他们,红光和雾视屏根本连个蚂蚁都算不上。

不少家长问我,效果这么好的近视防控方法为什么公立医院没有?目前部分公立医院有,部分没有,这需要时间。我只能说,公立进院的门槛极高,能否进院,的确不只是由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决定,比起传统的大资本,近视防控新科技是非常弱小的,很多时候他们还没有资本竞争公立进院。而进不了院,很多人就没办法去实践,认知也就无法提升,只能靠“听来的信息”判断,于是有人陷入过时、错误的体系里无法自拔,甚至进行了反向科普,就不难理解了。

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支持新防控科技的医生,很多都是手术大夫,他们了解到了新方法产生的颠覆性效果,很自然地就燃起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尤其是自己孩子正需要防控近视的医生(例如我),兴趣更高。而反对者则多为配镜专业的人员,配过各种眼镜的人应该都知道,价钱不便宜,效果嘛,家长应该都被这句话无奈的支配了很多年:“配了虽然还涨,但不配涨得更快”,而且每年都得换镜,堪称“无底洞”。“唯眼镜论”这种治不好,不治还不行的局面,却正中资本下怀,说句扎心的话,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患者把病治好,缓慢、持续的控制,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我们给家长推荐近视防控方案的依据,是不是从疗效出发,是不是在为了孩子的每100度、每0.1mm眼轴负责,这一点,我们每个医生都需要扪心自问。

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我,还不惜制造很多谣言诋毁我?因为我们打破了近视不可逆的传统,正在动摇传统的根基。时间越长,真实退轴的案例越多,相信4L的人就越多,于是我就成了众矢之的。就像白内障手术,我提倡大家好好学习夹持劈核技术,手术可以做到3分钟以内,结果做不到的人就跑到同仁医院院长那里投诉,因为我把门槛提高了,把患者的认知和要求提高了。

我的科普,也成了这些人的最惧怕的武器。因为患者的认知越高,对专业人士自身的要求也就越高。认知低的患者,听话、不较真、不抱怨,而认知高的家长懂得多,会独立思考,这才是他们最害怕的事。用一位家长的原话说就是“认知低的话,专家做起来多容易啊,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也不会被质疑”。

现在已经有很多开明的医生,已经对红光、雾视疗法持开放态度,开始实践,积攒临床经验,但仍然还有一小批人在负隅顽抗,对新技术的发展采取“我不听、我不学、我反对”的态度,对正在使用这些方法的家长,恐吓、吓唬无所不尽其极,明明正常的眼底,愣是敢说眼底有问题让家长停用红光。家长说用之前每年涨100度近视,各种方法都停不下来,人家说那是该涨的,“能接受”。

我要大声疾呼,每100度近视、每0.1mm眼轴,都需要我们尽力去防控。在付诸全部努力之前,没有医生有权利替家长“满意”和“接受”每年0.25mm以上的眼轴增长。医疗的本质是疗效,虽然安慰很重要,但能帮助绝大多数患者治好病才是最大的医德。虽然新方法的确还是有控制不住的孩子,但大多数儿童都可以受益,严格实施综合防控的孩子,大概率可以实现近视零增长,甚至还有的孩子可以近视回退,这对于我国近视防控工作,是巨大的推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作为一名医生,以我的亲身感受来说,几年前,当我发现第一批眼轴缩短、近视度数下降的孩子时,我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为了进一步验证,我开始减少其他工作的投入,积极组织临床的实验验证,后来确定其为事实,并具备可执行性、可复制性之后,我于2021年毅然辞职,开始全力的推广,4L疗法就此诞生。

我想任何一个医生,在发现儿童近视治疗方法和效果有新的突破,都应该是异常兴奋的,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会马上打起12分精神去积极探索。但反常的是,当下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真性近视得以治疗的案例,个别人不仅装聋作哑,完全没有探索、验证的兴趣(这种验证并不难,观察3个月到半年就能看到方向),连去研究其理论、参数这种最基本的实践,都懒得付之行动,甚至还有个别人慌乱地用自己零实践、零研究、纯拍脑袋的分析,去否定客观事实。我们永远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些装睡的人已然把自己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忘得一干二净。

医生不同于其他职业,不止是谋生的技能,更背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不管现在的你在哪个机构任职,是何身份,当初走进医学院,选择成为一名医生时,想的一定不只是自己个人的利益。为了孩子的眼睛,为了近视防控事业的发展,也为了自己的进步和突破,不妨试着挪一挪“屁股”,放下对抗的心理,眼光看长远一些,若你愿意拥抱发展和变化,也一定会有新的机遇。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医生亲身体验到近视防控新科技的显著效果,改变了原有的看法,华丽转身,加入到认可近视可逆的行列。这种积极的转变对广大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意味着他们更容易接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孩子的视力健康。

如雷军的演讲,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能力,要保持开放的、包容的、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足以应对未来所有的挑战。为了守住眼前既有的利益,而放弃学习、进步,放弃拥抱发展和变化,最终一定会得不偿失,被时代抛弃和唾弃。

我 是 赵 小 刀

我 是 一 名 眼 科 医 生

0 阅读:356

小暑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