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解剖5516例猝死者,发现猝死规律!这3条保命要点,早知早好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2024-01-22 14:46:20

曾经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帖子:

凌晨4点多,一向睡眠浅的我,突然听到你打呼噜般的抽搐声,开灯一看,发现你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已经说不出话来,一边喊你,一边打了120,从没有这么绝望过,你就在我身边,我却无能为力,只是一直在给120打电话,给婆婆打电话。一开始,我还以为你就是癫痫,可后来你突然就不动了,脖子也开始发紫,我近乎咆哮的呼喊你,按压你的胸口,却得不到任何的回应,你就这样在我的身边突然没了呼吸。救护车来的太慢了,你再也回不来了!

这是一位29岁的妻子在经历了32岁的丈夫猝死后,写下的一段话。俩人新婚才不到1年,就在丈夫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还计划着这周末出去游玩,可在此之后,妻子就开始想各种各样的轻生手段,想过跳楼、跳海、吃安眠药,直到丈夫去世5天后,妻子发现自己怀孕了。

而后,妻子开始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不敢回忆,不敢停下,尤其害怕黑夜的来临,每到夜晚就忍不住哭泣,最怕夜间惊醒,就再也睡不着了。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有这般经历的还不止她一人。

一、我的闺蜜,两年前的她才33岁,怀孕的时候,父亲车祸去世,孩子刚出生3天,丈夫又突发心梗去世,婆家父母都已经不在,两边就剩下她,她的母亲,还有她的女儿。为了赡养母亲,抚养孩子,闺蜜一直在苦苦坚持着。

二、一样的年纪,他离开我的时候也是33岁,那时我已经怀孕5个月,现在孩子刚过百天,每天依然很难受,很绝望,如果说注定他要先离开我,那能不能至少给我个缓冲的机会,给我个和他道别的机会,而不是这样突然的毫无征兆的离去,我真的没有办法接受。

三、我的丈夫前几天也离开了,凌晨3点,突发心梗,去世前一天晚上还在提醒我让我早睡觉,这也是我们最后的对话,他离开的时候,我们的女儿也才五个半月,感觉天都塌了。

看到他们的经历,在惋惜之余,很多人也会心生疑惑:为何猝死专挑年轻的男性下手?真的就毫无征兆吗?有没有预防的措施?

事实上,猝死并非毫无规律可循。

一提到猝死,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一个人的命,谁也躲不掉。毕竟,很多猝死之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毫无征兆的就离开了,就像上面所说的,这让活着的人很难接受。但是,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猝死更是如此。

2020年4月《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该研究通过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特点,发现猝死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高危人群有哪些?

1. 年轻人恰恰就是猝死高危人群,具体年龄段分布在30-63岁,相比于老年人,年轻人往往会因为对自身身体状况不够了解,对生活方式管理不到位,压力大等因素,更容易猝死。

2. 很多猝死的人看似健康,但大都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高血压和心脏病,分别占猝死者的37.95%和30.02%,其次就是糖尿病(占23.79%),这些疾病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再加上年轻,容易被忽视,而就是这些为猝死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二、发病原因是什么?

1. 大多数猝死患者都是死于心源性猝死,占到一半以上,另有肺源性和脑源性猝死,也就是说心脏不好是导致猝死的首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死于急性心梗。

2. 至于导致猝死的直接诱因,据统计有一半以上是因为情绪太激动(占26%),以及过劳(占25%)导致的,剩下的一半是因为喝酒、饮食过饱、损伤等因素而导致的。

三、首发症状有什么?

猝死最常见的就是突然发作(20.10%),发病前没有任何表现,另有大约16.71%的患者是在休息睡眠中发作,其他患者在猝死前会有呕吐、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大汗、抽搐等表现。

这样一总结,其实大家也就明白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猝死,只不过就是很多人对自身的身体状况还不够了解,总觉得年轻,所以就忽视了潜在的危险因素,等到猝死真正发生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危险就在身边,只可惜为时已晚。

再次提醒:为了避免悲剧发生,一定谨记几件事!

一、别太拼命,适可而止

拼命工作真的可能把命给丢了,记住健康是一切的前提,没有健康,挣再多的钱都没用,哪怕压力再大,也要适可而止,别太劳累,少熬夜,注意休息,学会释放压力,多与身边人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健康工作,健康生活。

二、别太自信,做个体检

年轻人不要盲目自信,务必做到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中有数,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相伴的人群,一定要定期做个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处理。另外,身体有问题更要早点去找医生,以防小病拖成大病,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哪怕没症状,也一定不能大意,谨遵医嘱,好好吃药,控制病情,方能防患于未然。

三、别太放肆,管好生活

越是放肆的生活,身体健康就越容易受到威胁,再年轻也是一样,哪怕现在没有任何表现,但迟早会自食恶果,所以一定要谨慎生活,饮食别太随意,能自己做就自己做,少吃外卖,少下馆子;运动要勤快点,每天至少半小时,别天天坐着,回家就躺着;作息要规律,少熬夜;烟和酒最好别碰,哪怕吸烟、喝酒,也一定要限量;情绪要稳,心态要好等等,只有万事小心,好好生活,身体才能好。

1 阅读:606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简介:80后王药师,关注用药安全,致力于心血管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