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的典故

朱勤知识 2024-04-14 09:04:42

背水一战的典故

“背水一战”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多用于军事行动,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表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敌人决一死战。

“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是韩信方几万兵力对战二十万敌军,采取了背水一战的兵家大忌战法,使士兵无处逃亡,死战但却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楚汉相争时刘邦的大将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十分失望。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封为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汉王的了很高光,大有相见恨晚识得这个人才。从此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为东征项羽创造条件。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了魏国。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打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井陉口。而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对大将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打败活捉韩信。”但大将陈余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到了半夜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旗子。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此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有把汉军置于死地,他们才会为求生而拼命。兵书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

“背水一战”这个典故,蕴含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哲理思想,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这个典故也揭示了对阵时轻敌的危害。赵兵不知有时犯兵家之忌反而可以险中求胜的道理,产生轻敌思想,终于一败涂地。

0 阅读:2

朱勤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