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兵败乌江后,为何宁愿放弃卷土重来的机会?

学典历史 2024-04-29 21:10:06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迎来了尾声,最终的结果是汉王刘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项羽。项羽本来有机会渡过乌江,但他却放弃了,毅然决然地选择自刎;须知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为何要放弃求生的机会呢?

其一,失去民心

刚开始,项羽打着“诛灭暴秦”的口号赢得了不少的民心;秦朝灭亡后,项羽多年征战,做了很多不得民心的事情,如火烧咸阳宫、坑杀降卒、杀害秦王子婴等,当他兵败乌江逃走时,想必很难再有人追随于他,考虑到这,也就没有必要跑去江东了。

其二,性格原因

《史记·项羽本纪》中曾记载:“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大意是一生之中从无败绩,却在垓下被瞧不上眼的刘邦所打败,项羽难以接受这巨大的耻辱,所以他将失败的原因定为“天意”。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原话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说明项羽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味地归结为天意。说到底,还是项羽的性格原因导致的;兵败乌江时他才31岁,这个阶段的项羽年轻气盛,不服输也很容易理解,换作刘邦大败,估计早就跑了。

由此两点,项羽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即使刘邦不杀他,恐怕他也不会求生。唐朝的大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北宋的王安石却与杜牧的想法截然相反,他在《乌江亭》中是这样说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对此,小伙伴们怎么看呢?

0 阅读:18

学典历史

简介:学习历史,品读书中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