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看完了刘心武随笔的最后一篇文章-“跨过五十岁的门槛”,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现在我都不知道能不能表达清楚,但我真的是想表达,我很感触啊。
不是五十岁这个词这个年龄让我感触。而是那年,1992年,刘心武50岁,而我呢,24岁。这本书是1994年买的,3月27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26岁。可那时,50岁是个多么遥远的事情啊,可我读着刘心武的书,虽然他50岁了,可那时我从没去想他多大了,因为那太遥远了,真的太遥远了,五十岁啊,和我有毛关系呢。
可现在呢,我五十五了,比他感慨跨过五十岁的门槛还大五岁,我是咋跨过来的啊,不知道,真的不知道,糊了八涂,就这么与生活的争执与和解中过来了。
而且过来了还不知道(没感觉),哪曾像刘心武那么去沉思反省,或用作家的笔,去捋一捋这个让自己不惑的年龄。
什么是不惑,忽然觉得不知道人生为什么活了。以前似乎知道,也无需知道,青春莽莽撞撞,也不需要知道人生为什么活啊,想知道也不知道,因为路太长。就往前走吧,那么远呢。可远吗,现在,不远了,好像很近了。曾经远在天边,如今近在眼前。
刘心武呢,他八十岁了啊,哎,我曾经熟知的一个作家,那时我年少,他现在年老了,居然是一个老人了,那么老。我真不知道他这么大了,不看,我真的以为他就六七十岁呢,因为以前从不关心他们的年龄,就像也不关心自己年龄。年龄,那时就是一个千纸鹤,满藏着浪漫和飞翔,多大有关系吗。
刘心武的这本随笔,不能说每个文章都喜欢。看过了,发现作家也不是有那么多随可笔,就是觉得有些是硬找的内容写的,或应稿,不是都是随感而发。看来感而成文的,即使作家,也不是如星辰点点,都那么可以灿烂如辉,有些也很枯燥。可能只有流星,瞬间即逝的,仰望,你才珍惜,有感。如生命的某些,流逝了,才回首,才有味而成文,甚至写起来意犹未尽。
但总体很多文章还是喜欢,主要再读,去品味了。可当年,好像没什么印象的,那时就是读文学,真的有量,没有质。那时年轻,质从何来啊。没有人生,怎么去品味刘心武那个五十岁年龄的人生感悟啊。现在不同了,我也跨过五十岁的门槛了。所以,刘心武那个五十岁时写的文章,有些,我也能同频而入了。
所以,自己看这些旧书的时候,还想,能有意思吗。结果,真的和什么时候的书没关,永远有关的,是你的思想,和读书时的心情、思考和感悟。因为读文学,你读的不是当下的流行,而是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悠远。
刘心武的“跨过五十岁的门槛”有感,我读“刘心武的跨过五十岁的门槛”有感,至此。同是人生沦落人,相知何必曾相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