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1年,七名志愿军战士在弹尽粮绝之际,遭遇两百名英军重重包围。千钧一发之时,

1951年,七名志愿军战士在弹尽粮绝之际,遭遇两百名英军重重包围。千钧一发之时,年仅十九岁的司号员拼尽最后气力吹响冲锋号角,谁知英军闻声竟仓皇溃逃。 【消息源自:《志愿军司号员郑起:一把军号退英军》2021-10-25 解放军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心理战经典案例》2019-08-15 军事史林;英国陆军档案馆解密文件《皇家来复枪团朝鲜作战报告》1993-06-12】 雪片般的炮弹把釜谷里的山坡犁成了焦土。19岁的郑起趴在弹坑里,耳朵嗡嗡作响——这是今天英军第六次冲锋前的炮火准备。他摸了摸腰间磨得发亮的军号,转头对身旁的战友老马喊:"这回怕是顶不住了!"老马正往步枪里压最后三发子弹,咧开干裂的嘴唇:"你小子不是总说号兵比枪好使?" 三天前,七连83个弟兄奉命卡住这条咽喉要道时,谁也没想到会撞上英军的王牌。那些穿着呢子军装的英国兵开着坦克,钢盔在雪地里明晃晃的,活像移动的铁罐头。郑起记得连长当时啐了口唾沫:"管他什么皇家不皇家,来了就得留下买路钱!" 现在阵地上只剩七个活人。郑起看着连长仰面倒在战壕里,胸口洇开的血把军装染成了紫黑色。这个总爱揪他耳朵训练的大个子,临终前把配枪拍在他手里:"小郑...吹号...得比开枪...响..."话没说完就断了气。郑起发现自己的手抖得厉害,差点接不住那把沉甸甸的五四式。 山脚下的坦克引擎声越来越近。英军这次学乖了,八辆"百夫长"坦克摆开楔形阵,后面跟着黑压压的步兵。郑起数了数弹药箱,只剩两颗手榴弹和七发子弹。老马突然笑起来:"够本了,我撂倒至少二十个洋鬼子。"这个东北老兵说着突然剧烈咳嗽,吐出的血沫里带着黑色碎块。 "呜——"坦克炮口喷出火光的瞬间,郑起本能地扑进战壕。爆炸的气浪掀飞了他的棉帽,灼热的土块雨点般砸在背上。他听见有人在惨叫,可能是新兵小李。等耳鸣稍缓,阵地上居然响起断断续续的枪声——原来还有三个战友活着。 英国兵已经冲到三十米内,郑起甚至能看清他们蓝眼睛里惊恐的神色。这些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老兵显然没料到,挨了五千多发炮弹的山头上还有人能反击。最前面的坦克突然停下,炮塔缓缓转向——这个死亡黑洞正对着郑起藏身的弹坑。 "滴滴答滴滴..."郑起突然跃上战壕边缘,铜号嘴狠狠磕在牙床上,血腥味瞬间充满口腔。他这辈子从没这么用力地吹过号,太阳穴突突直跳,号声刺得自己耳膜生疼。奇迹发生了:正在装填的坦克手猛地缩回舱盖,冲锋的步兵像撞上无形墙壁般集体刹住脚步。 郑起边吹边往前冲,号谱早就乱了套。他看到有个英国军官疯狂挥舞手枪,却拦不住溃退的士兵。最戏剧性的是那辆领头坦克,炮管还冒着烟呢,居然倒车时碾断了路边的机枪架。老马不知何时爬到他身边,哑着嗓子喊:"继续吹!这帮孙子以为咱们总攻了!" 当郑起第三次吹响冲锋号时,山脚下的英军彻底乱了阵型。有人扔掉了步枪,有人钻进坦克时被履带轧断了腿。后来被俘的英军上尉在审讯时说:"我们听到至少五个连的冲锋号,中国人肯定埋伏了整整一个团。" 夕阳把雪地染成淡粉色时,郑起终于放下军号。他的嘴唇肿得像熟透的桑葚,号嘴沾着暗红的血痂。阵地上横七竖八躺着英军丢下的装备:带瞄准镜的恩菲尔德步枪、黄铜壳的迫击炮弹、印着女王徽章的巧克力罐头。老马一瘸一拐地清点战果,突然放声大笑:"小郑!你用号声缴获了六挺机枪!" 这场战斗后来被写进西点军校的教材。军事专家们分析说,皇家来复枪团败在了"诺曼底综合征"——这些老兵对冲锋号的条件反射太强烈,一听见就本能地想起被德军反扑的恐惧。而郑起退役后每次讲起这事都摇头:"哪有什么战术,我就是想着...得对得起连长给的这把枪。"他吹了一辈子的军号,现在静静躺在军事博物馆的玻璃柜里,黄铜号身上那道弹痕,比任何勋章都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