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就算中等收入,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4亿,为什么好多人都拒绝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人群? 专家说月入3000就算中等收入,这话乍一听挺唬人,可仔细琢磨琢磨,味儿就不对了。现在随便去个菜市场,买颗白菜都得好几块,更别说房租、水电、看病这些大头儿了。真要是月入3000就算中等收入,那满大街都是“中等阶级”,可为啥大家都摇头不认账呢? 就拿一线城市来说吧,有网友算了笔账:在北上广深这些地方,租个单间儿每月少说也得1500,这还是偏远地段的老破小。一日三餐再省,一天也得40块,一个月下来光吃饭就得1200。再加上水电、交通、手机话费,杂七杂八加起来,3000块钱刚够勉强填饱肚子,连买件像样的衣服都得掂量掂量。更别提买房、结婚、生孩子这些人生大事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日子要是也算中等收入,那“中等”二字可就太廉价了。 有人可能会说,三四线城市消费低,月入3000应该过得挺滋润吧?可别忘了,三四线城市的平均工资也低啊。 在老家县城,月入3000可能算是中等水平,但当地的房价虽说没一线城市那么夸张,可也得好几千一平。要是家里有老人需要赡养,孩子要上学,那点收入根本经不起折腾。 更要命的是,三四线城市的医疗、教育资源有限,一场大病就能让一个家庭回到解放前。这种情况下,谁敢说自己是中等收入? 再说了,中等收入可不单单是看工资数字,还得看生活质量和抗风险能力。真正的中等收入人群,怎么着也得有一定的储蓄,能应对突发情况,还能偶尔下个馆子、旅个游。 可月入3000的人呢?往往是“月光族”,甚至还要靠信用卡、花呗来周转。要是遇到个头疼脑热,连去医院的钱都拿不出来,这种日子跟“中等”二字实在沾不上边。 还有个心理因素也不能忽视。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大家在网上看到的都是年薪百万、开豪车住豪宅的人,再对比自己的生活,难免会觉得落差大。 就算月入3000在客观上符合某些标准,但在主观感受上,人们还是会觉得自己处于社会底层。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一群穷人堆里可能觉得自己还行,但要是跟富人一比,立马就蔫儿了。 说白了,专家的这个标准,就是把中等收入简单等同于工资数字,根本没考虑到生活成本、地区差异、家庭负担这些现实因素。 真正的中等收入,应该是能让一个人有尊严地生活,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仅仅活着。要是按照月入3000的标准来算,那所谓的“中等收入”,不过是给穷人画了个大饼,看着挺美,实际上根本吃不到嘴里。 所以,不是大家拒绝承认自己进入中等收入,而是这个标准本身就有问题。要想让大家真正认可中等收入的身份,还得从提高实际收入、降低生活成本、完善社会保障这些方面下功夫。只有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生活质量提上去,中等收入的称号才能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