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民国时期,有次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结果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

民国时期,有次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结果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但棍字也不好写,张宗昌突然笑出了声:“看来是那小子命不该绝,饶他一死吧,”逃兵也没想到,因为张宗昌是文盲,自己捡了一条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5年的山东局势动荡不安,各路军阀你争我夺,民不聊生,张宗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山东督办的位置。   这个被人称作“狗肉将军”的人物,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只在私塾读过几年书,识字不多,后来闯荡江湖,为求生计当过苦力、跑过码头,也混过帮会。   武昌起义后,他看准了军旅是条出路,投身革命,凭着一身胆气和硬拼硬杀,一路爬上高位,最终成为地方一方军阀,他的军队纪律严厉,对逃兵尤为痛恨,处理从不宽容。   那一年,张宗昌的部队里有人逃兵,这在当时属于极重的军纪问题,战事频繁,军心浮动,若对逃兵处置不严,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动摇军心,军法司迅速将逃兵抓了回来,按常理应当立刻处死。   此类军务通常由属下处理,但那天张宗昌决定亲自下令,或许是为了立威,也可能是情绪使然。   他走进营中办公处,命人准备纸笔,想亲自写下枪决手令,纸铺开了,墨也磨好了,他提笔蘸墨,落笔却迟迟未动,站了好一会儿,他只写出几个字,到了“毙”字这一步却停住了。   他皱眉沉思,用笔在纸上比划几下,却始终写不出正确的笔画,他反复在纸上写着相似的字形,一会儿像“斃”,一会儿又不知添了几笔,怎么看都不像。   他看着眼前的字,越看越不对劲,不耐烦地将写错的纸揉成一团,扔到一边,张宗昌不是不知道这样拖下去不妥,他思索着换个惩罚方式,不杀,但要重罚。   他心想,不如打两百军棍,也能起到震慑作用,军棍在当时是一种严酷的肉刑,通常几十棍下去已皮开肉绽,两百棍可能命都保不住,他重新拿起笔,写上“200军”三字,到“棍”字时,再次顿住。   他起初写了一个“木”字作偏旁,随后笔尖悬在纸上半天,右边的结构迟迟想不起来,他尝试着胡写几笔,写出来的字根本不能认,他顿时泄气,笔一扔,也不想再写。   他站在原地,望着桌上墨迹未干的白纸,忽然轻轻一笑,这个笑,里头掺杂着无奈,也有些嘲弄自己,看似简单的一纸命令,他却因为两个字难倒,不得不作罢。   这样一个本已注定的结局,竟然因写字这事被打乱,最终,张宗昌没有再写,也没有再下口头命令,他只是摆摆手,让人把那名逃兵带走,不再追究死罪。   此事传出后,在军中迅速流传,士兵们私下议论,说督办不识字救了那人一命,也有人暗笑,今后谁若惹了麻烦,不妨多写些难字,这件事并未登载正式记载,却在众人口中逐渐演化成一则广为流传的轶事。   真实程度无法逐字考证,但它确实折射出当时军中制度的随意性,以及掌权者个人素质对士兵命运的巨大影响。   张宗昌在军阀中以粗豪著称,不以文才见长,他曾自夸书法,写下过不少诗句,内容多粗鄙,文理不通,但因其地位,无人敢言其拙,有次他批阅文书,不解其中词义,竟怀疑是有人诬蔑自己。   他对“文化人”始终抱有戒心,宁愿相信手下士兵,也不愿完全依赖幕僚之言,他曾亲言,读书人最会骗人,倒是粗人说话直白,让人放心。   张宗昌治军严酷,手段残忍,军中无数士兵因小错丧命,而那一次,仅仅因为他不会写字,一名原本必死的逃兵竟然活了下来。   在那样一个权力无制、生死只在一人念头之间的年代,这种事情既荒唐,又真实,在制度尚未完善的军阀时代,法度不如人情,文字也能决定命运。   多年之后,人们再谈起张宗昌,总会提起这段旧事,它不像一场战争那般沉重,也不似某个政策那样抽象,却以极其具象的方式,揭示出那个时代的荒诞逻辑。   一名军阀的文化缺失,并没有影响他手握重兵,却在无意间改变了一条人命的归宿。   那个逃兵的下场,无从查证,有人说他退伍回乡,有人说他后来又参军,也有人说他本无过错,是被冤枉带走,但无论真相如何,他因“写不出来”而幸免于难,这一事实却是众人耳闻目睹。   故事被反复讲述,被写入段子,被说书人演绎,在笑声中也留下了一丝苦涩,生死在纸上,笔下留命,不是奇迹,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写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张宗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