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6年,时年58岁的刘少奇对妻子王光美说了自己的遗愿,就是希望去世后,能把骨

1956年,时年58岁的刘少奇对妻子王光美说了自己的遗愿,就是希望去世后,能把骨灰撒在大海里,他想随着浪涛,去世界各地看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刘少奇已经58岁,他在一次与妻子王光美的交流中,说出了自己的一份心愿,他希望百年之后,骨灰能撒入大海,随海浪漂流,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一个朴素却深远的愿望,包含着他对生命的思考,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和辽阔的胸怀。   刘少奇的一生,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一生,早年间,他参与组织安源路矿的工人大罢工,坚定站在工人一边,深入群众,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在动荡不安的革命年代,他担任多项重要职务,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岗位,他在白色恐怖中坚持从事地下工作,为党的组织保存了力量,为未来的胜利做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成为国家领导人,他常常到基层去调查研究,与普通百姓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思考如何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国家发展,他处理工作严谨务实,不讲排场,生活也很简朴,他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心力几乎都耗费在国家事务上。   1966年以后,形势发生剧变,刘少奇被打成“叛徒、内奸、工贼”,受到严重迫害,他被带往外地秘密关押,失去自由,身体健康也急剧恶化。   1969年11月12日,他在河南开封病逝,年仅71岁,去世时身边没有亲人陪伴,也没有告别的机会,死亡记录上使用的是他早年的化名“刘卫黄”,职业一栏写的是“无业”。   连最基本的身份都未能保留,骨灰被工作人员秘密火化,装入一个用最低等级三合板制成的123号骨灰盒中,安放在火葬场的普通骨灰间里。   王光美和子女直到1972年林彪事件后才得知刘少奇已经离世,他们此前多年不知所踪,悲痛至极,却无从追问更多真相。   直到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刘少奇的案件进行复查,1980年2月正式为其平反,恢复名誉。   1980年5月13日,治丧委员会派专人陪同王光美和子女前往河南迎取刘少奇的骨灰,他们先到开封火葬场,查看相关记录,核实骨灰存放位置。   王光美在见到火化单上“刘卫黄”这个名字时神情异常沉重,这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沉痛的伤痕。   随后,他们又走进刘少奇被关押过的那间房间,那是一间狭小的斗室,窗上装着铁栅栏,屋内陈设简陋,连最基本的生活设施都极为简易,家人们站在其中,久久说不出话。   5月17日,刘少奇的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庄严肃穆,许多曾与刘少奇共事的同志到场追悼。   悼词中回顾了他的革命生涯,充分肯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那一天,王光美与子女站在悼念的人群中,神情肃然,眼中含泪,十一年的沉默、压抑与痛苦终于有了一个交代。   两天后,5月19日,王光美带着家人和刘少奇的骨灰,乘专机飞往青岛,这是按照刘少奇生前的遗愿安排的,他不想葬入陵墓,只希望骨灰洒入大海,自由地飘向远方。   飞机降落青岛后,当地已做好安排,车队护送家属来到海军码头,岸边站满了身穿白衣、胸佩白花的群众,他们安静地目送车队驶入港区。   在码头,海军官兵列队欢迎,随后,骨灰被迎上军舰,这是一次庄重的海上告别仪式,舰船启航,鸣笛长鸣,哀乐缓缓响起,几艘护卫舰一同随行,战斗机在上空盘旋,展现了最高的致敬规格。   到达预定海域后,王光美亲手将骨灰撒入大海,骨灰与花瓣一同洒向海面,在阳光下如点点星光,随着海浪缓缓漂远,子女们依次撒下剩余骨灰,神情沉静,泪水滑落无声。   这一刻,刘少奇的愿望终于得以完成,他不需要碑、不需要冢,只愿与海为伴,他的一生已经与国家、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最后的归宿也融入了自然。   他走得无声,但却留下了沉甸甸的历史,他曾经说过要去世界各地看看,如今借助浪涛,他也许真的能走得很远。   王光美完成了丈夫的遗愿,也放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痛楚,此后,她将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默默行善,关心贫困母亲与儿童,她从不多言,但始终坚强。   晚年时,她把与刘少奇的回忆记录下来,作为历史的证词,让后人知道,那个曾被冤屈的名字,曾是一位真正为人民而活的人,最终,她和刘少奇合葬在一起,长眠同穴,归于平静。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刘少奇去世骨灰盒是最低等三合板所制——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