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战斗英雄大会上,毛主席握着一男子的手,激动的说:“我知道你,‘军中吕布’,你很厉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北京迎来了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盛会,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战线的英雄汇聚一堂,他们中有人浴血沙场,有人坚守阵地,而其中一位高大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 当毛主席走到他的面前,紧紧握住他粗糙有力的手,眼中满是激动与敬意,语气郑重,那一刻,掌声雷动,全场肃然,他的名字叫吕俊生,是八路军中的赫赫战神,人称“军中吕布”。 吕俊生1907年出生在河北邢台一户贫苦人家,家乡地处太行山麓,自古多习武之人,孩提时的他便喜欢举石练臂,常常一人独对数人,未曾落败,他身形魁梧,骨架雄健,十岁出头便能单手抡起百斤石锁。 可他并非生在安乐之地,父母体弱多病,家中欠租不断,十三岁那年,他背着破旧的行囊,踏上了谋生的道路,他曾在鞋铺当学徒,每日手持铁锥钉鞋至深夜,双掌磨出厚茧。 后来又在集市随商贩贩运羊皮,跋涉数省,风餐露宿,他年纪虽小,却早已见尽人间冷暖,世道动荡,恶人横行,这些早早在他心中埋下了愤怒的种子。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全民族的怒火,吕俊生家乡也遭到侵占,亲眼目睹同胞遭日寇屠杀,他再也坐不住了,他穿过崎岖山道,来到太行山中,投身八路军第129师。 部队里初见他这副体格,都说这是打仗的好料子,他从最基层的战士干起,手榴弹、步枪、大刀,每一样他都苦练。 他每日早起训练,晚间独自在空地抛掷石块,磨练臂力与准度,很快,他就成了连队里最出色的投弹手。 第一次真正的战斗是在1938年盛夏,他所在连队驻扎在山东夏津的一个山坳中,午后时分,远处传来杂乱的脚步声,敌军两个中队配备小钢炮和轻机枪,沿着山路而来。 我方立刻组织突击,奋力抢占制高点,战斗一开始异常激烈,枪声如暴雨般密集,吕俊生抱着步枪随连队冲锋,但弹药迅速耗尽。 眼看敌人端着刺刀逼近,连长挥刀示意拼刺,吕俊生当即跃出掩体,提刀冲向敌阵。 在这场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他人高力大,臂力惊人,敌人刺刀尚未触及,他的钢刀已先破敌防,他身影如旋风般穿梭敌群,刀起刀落,每一步都血迹斑斑。 他先后斩杀27名敌军,胳膊和腰间被刺伤数次,衣衫染透鲜血,仍坚持战斗到底,这场激战不仅让他一战成名,还为他赢得了“军中吕布”的称号,也由此获得了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枚一等功勋章。 那之后,吕俊生几乎参与了冀鲁豫抗战中的所有要点战役,他每战必冲在前,手持大刀突进敌阵。 他曾带领七人小队伏击日伪巡逻队,伏击点选在村后土沟,他独自持枪堵路,其余战士分散地窖潜藏,待敌入院中,手榴弹爆响一瞬,敌人阵脚大乱,趁乱突围时,他反手再斩追兵11人,全员安全脱离。 1940年百团大战中,吕俊生奉命袭击敌人据点,他带着部队绕至土坡后,掩体下埋伏至夜半,他用手榴弹点燃突袭,炸塌碉堡,引敌慌乱。 他布设交叉火网,阻敌退路,通宵激战,打死日伪百余人,我方仅一兵轻伤,这一战让他和他所带领的连队被授予“英雄连”荣誉称号。 吕俊生并不满足于个人战绩,他认识到,仅凭个人勇猛无法改变整体战局,他开始钻研爆破技巧和阵地突击法,亲自训练士兵如何迅速靠近敌堡投掷手榴弹。 他成立突击组,挑选体能突出的战士,以山中巨石代替实弹,日日苦练,他还自制投掷弧线图,不厌其烦地教导战士提高命中率,他的队伍日后多次执行摧毁碉堡任务,屡战屡捷。 抗战胜利后,吕俊生因旧伤复发,未再参加解放战争,他回到家乡,放下兵刃,他并未选择留在高干行列,而是走进村落,开垦荒地,建设水渠。 他每日与农人同耕同劳,甚至在村口小道上铺设石板,防老人雨日滑倒,1970年深秋的一晚,村中露天放映抗战片,片中士兵奋勇冲锋,他笑着看完,仿佛回到往昔战场。 观影结束,人们却发现他坐于椅中,双目微闭,嘴角含笑,已然安然离世,全村人自发送行,有人提着自家最好的苹果,有人背来新摘的棉花,放在他墓前。 吕俊生的战功不在浮夸言辞中,他的英勇,是千疮百孔的伤疤,是十几斤重的石锁,是数百场血战里捍卫黎民的身影,他不是神话,却胜过神话,因为他用真实的血与肉,撑起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华北第一战斗英雄,被誉为“当世吕布”——抗日战争纪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