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迅

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迅速下达了一项命令,而正是这个决定,令后人感激不已。 1976年9月9日零点十分毛主席停止了呼吸,华国锋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中南海,医护人员已撤下抢救设备,毛主席安详地躺在床上。 面对这位伟人的遗体,华国锋心中涌动着复杂情绪,作为临危受命的领导人,他深知此刻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沉默良久后,他转身对卫生部长钱信忠说:"马上组织专家处理遗体,要确保万无一失,"这句话语气坚定有力,在场所有人都听出了其中的分量。 毛主席生前曾明确表示希望火化,骨灰撒入大海,不留痕迹,但在这个特殊时刻,华国锋必须在尊重领袖遗愿与顾及人民感情之间做出抉择。 9月9日当天,华国锋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会议讨论了三个关键问题:毛主席的后事如何处理、遗体如何处置、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 经过慎重讨论,中央决定保存毛主席遗体并修建纪念堂,汪东兴在会议上拍桌说道:得给老百姓留个念想的地方,这个决定既考虑到了特殊历史时期的稳定需要,也回应了人民的普遍情感。 9月10日,以华国锋为首的中央进一步决定进行永久性遗体保护,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供民众瞻仰。 9月13日晚,中央领导小组在谷牧主持下成立了水晶棺研制小组,由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伯平任组长,北京玻璃总厂党委副书记肖秧任副组长。 中央对水晶棺提出了明确要求:"庄重大方,气魄雄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地震、战争、破坏、损耗等要有可靠的保障措施。" 这项任务前无古人,钱信忠连夜召集北京协和、301医院的二十多位专家会商,有人提议参考苏联保存列宁遗体的技术,但中苏关系僵化,资料已成机密,最终解剖学教授张炳常拍板:"咱们自己摸索,先从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入手。" 水晶棺研制是一项跨领域的系统工程,由于世界上没有足够大尺寸的纯净无瑕水晶,专家们决定采用高纯度石英玻璃制作,北京、上海和锦州三地工厂分头负责:北京玻璃总厂制作棺盖和前后堵头,上海新沪玻璃厂负责侧板,锦州一五五厂则负责底板。 为解决内部照明问题,专家们开发了创新的"内投光系统",在棺外设置冷光源,通过光纤导入并经特殊镜片处理后照射遗体,既避免了热量问题,又能展现毛主席自然平和的面容。 1976年11月25日,第一个水晶棺样品问世,经严格测试,模拟了云南八级地震而未出现异常。 与此同时,纪念堂的建设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选址在正阳门北侧,设计师解释道,这一位置"北望天安门,南对前门楼,正好在首都的中轴线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和规划意义。 1976年11月24日,华国锋手持系着红绸的铁锹,为纪念堂奠基培土,整个建设过程成为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壮举,山东运来汉白玉,江西出产水晶,上海玻璃厂的工匠们废寝忘食地工作。 经过一年的努力,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被庄严地移入纪念堂,9月9日,纪念堂正式落成开放。 华国锋在情急中做出的这个决定,不仅为当时的稳定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永久缅怀伟人的场所。 如今,纪念堂前的队伍从未间断,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永恒象征,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不会褪色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