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为什么古代很少出现强奸案?其实和男人没有关系。从表面上看,古代的强奸案确实会很少

为什么古代很少出现强奸案?其实和男人没有关系。从表面上看,古代的强奸案确实会很少发生,至于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从法律条文看,古代对强奸罪确实设有重罚。以《大明律》为例,规定如若奸淫妇女,尤其是未满十二岁的幼女,可判绞刑,甚至连通奸都有相关处置规定。 从纸面上看,明代的法条堪称严苛,是女性在面对性暴力时的一道保护屏障。然而,这种“保护”只存在于文字之中。真正到了基层执法阶段,法律的威严往往被现实中的腐败与等级制度所吞噬。 地方官员拥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加之制度监督不力,使得法律在执行过程中频频走样。加害者若出身权贵之家,稍施银两,便可将一桩桩强奸案“化险为夷”;而受害者多出自底层家庭,既无财力也无人脉,只能吞下苦果,任由案件被搁置、歪曲甚至销声匿迹。 更严重的是,取证的困难让受害者在法律面前几乎寸步难行。在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时代,任何刑案的侦破几乎都依赖目击证人和口供。 强奸案本就多在私密场合发生,极难找到第三方证人。若无明确人证,整个案件便成了“空对空”的僵局。 加害者自然否认到底,而受害者的控诉也往往因“无凭无据”而被视作无理取闹。更何况,那些勇敢开口的女性,还必须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二次伤害。 明朝桑冲案正是这种社会结构扭曲下的极端例证。桑冲男扮女装,潜伏于各地人家十年之久,先后侵害了182名女性。 如此骇人的数量,并不是因为他手段高明,而是因为整个社会系统对受害女性的压迫和噤声,使得他得以长时间逍遥法外。他的行径若发生在今天,早就被监控、DNA等技术手段揭露。 然而在当时,众多受害者因羞耻与恐惧,不敢声张,案件连基本的报案都无法完成,何谈立案和审判? 直到1477年,桑冲在晋州露出破绽,才被地方衙门当场逮捕,此案才得以曝光。当朝皇帝震怒,下令将其凌迟处死。但这场严惩,终究只是对一个罪犯的惩处,无法改变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冷漠与压制。 这一切的背后,是封建文化对女性贞洁的极端要求。在传统观念中,女性的贞操不仅关乎自身,更关乎整个家族的荣耀。 一旦失贞,无论原因是被逼迫还是受胁迫,社会都会一视同仁地将其视作“污点”。这使得很多受害女性在遭遇性暴力后,不仅无法获得支持,反而要承受家族的排斥、邻里的白眼、未来婚姻的困境。 甚至有家人因不愿承担“家丑外扬”的舆论后果,选择包庇加害者,反过来指责受害人。这样的社会环境,让“沉默”成为她们唯一的出路。与其报案自毁前程,不如将伤痛深埋心底,以保全名节。 这一点在史料记载中也有明显体现。正史多由士大夫阶层所撰,他们大多将性暴力视作“污秽之事”,认为不宜入史,故而极少在官方记录中提及强奸案件。除非案情极其严重,震动朝廷,才会偶有记录。 但即便如此,这类案件也往往被刻意简化处理,忽略受害人处境与社会背景。桑冲案若非被收录进《庚巳编》这类杂史,可能早就湮灭在历史尘埃中。后人通过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人妖”篇,才多少窥见了当年的情形。 正史不记,不代表事实未曾发生;那些未曾被记载的案件,也许比史书记载的多得多,只是人们选择了遗忘。 很多人会误以为古代男人更守规矩,道德修养更高,因此才少有此类案件。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一种偏见。案件的“少”,不是因为男人多么高尚,而是整个社会系统、文化观念和司法实践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女性的弱势地位,使得她们在遭遇侵害时根本无力反抗,也无从申诉。而男性作为社会主导者,不仅在法律、文化、家庭结构中占据上风,也构成了信息掌控者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掩盖全部真相,只要让一部分事实不被看见,就足以营造出“风平浪静”的表象。 回头再看今天的社会,虽然性暴力问题依然存在,但制度的进步已给受害者更多发声和维权的渠道。法律日趋完善,技术取证也更为精准,从立案到审判有了一整套流程,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 媒体的监督、公众的关注,也在倒逼司法公正的实现。尽管这一切仍不完美,但比起古代那个让无数女性沉默终身的时代,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进步。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恶,而是制度性的失衡和文化层面的压迫。 唯有让受害者敢于说话,有人愿意倾听,法律真正执行到位,才能让“强奸案少见”变成真正的社会现实,而不是纸面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