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本大佐饭野贤十杀害8名中国士兵后,枪口又瞄准了第9个人,只听“砰”的一声,中弹的却是饭野贤十自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春,南昌外围硝烟四起,泥土与血水混合成深褐色的浆泥,漫过战士的靴底,火光映照着灰暗天幕。 战壕尽头,一排面容苍白、伤痕累累的中国士兵靠墙坐着,双眼布满血丝,他们的军服早已被泥水和血迹染透,但眼中依旧燃着倔强的光。 在这场持续数日的恶战中,饭野贤十所率的日军第101师团步兵部队强行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沿着安义一线推进,残酷的巷战后,战场上留下无数中国将士的尸骨,也有为数不多的伤俘落入敌手。 饭野贤十踩着焦土走过,一身笔挺军服在惨淡日光下如同死神的披风,每经过一具中国士兵的尸体,他的眼神没有丝毫波动,仿佛这些血肉之躯只是地上的石块。 他驻足在一片被炮火摧残的空地前,八名受伤的中国士兵被日军驱赶着排列成直线,步履踉跄却挺胸抬头,他们无从挣扎,身上伤痕纵横,有人胸膛塌陷,有人肢体扭曲,但都未曾低头。 他们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间,不为即将到来的死亡所动,饭野贤十站在他们正前方,拔出南部十四式手枪,举枪,对准排头那名肩膀血流不止的士兵。 枪响在空旷废墟中回荡,紧接着第二枪、第三枪接踵而至,日军士兵在后面发出窃笑与喧哗,拍手叫好,这是一场以死亡为赌注的展示,一个人将他人生命玩弄于股掌之间。 倒下第八人后,场上气氛却忽然变得凝滞,空气仿佛在某一瞬间凝固成冰,那第九名士兵站在最末,脸上血污未干,脖子上的伤口仍在渗血,却没有一丝颤抖。 饭野贤十走近数步,抬枪,用那只习惯了处决的手举起枪口,狙视目标中心,他眼中泛起轻蔑的冷光,这一枪,只需轻轻一扣,便又将一个生命抹去。 忽然,一声枪响划破长空,这不是日军手枪的脆响,也不是那支三八式步枪的清音,而是一种略显沉闷却极具爆发力的声音,血雾溅起,饭野贤十的胸口猛地凹陷,他的躯体像一只被抽去骨架的布偶倒向地面。 手枪脱落,眼珠凸起,死前的惊愕僵硬地留在脸上,围观的日军瞬间失语,场面陷入短暂的寂静,几秒后,警觉与恐慌席卷全场,士兵四散寻找枪手,像惊弓之鸟般冲进残垣废墟。 他们没有找到狙击点,也没有发现伏击痕迹,只有一具躺在废墟阴影中的中国士兵尸体引起注意。 他俯卧在砖瓦之间,身边落着一支汉阳造步枪,枪管微热未冷,手指仍搭在扳机之上,他的胸口挂着残破不堪的军章——第32军第141师721团,那是一位下士班长,名叫强三娃。 五日前,他还在安义阵地上带领七人小组修筑掩体,来自河南农村的他,两年前家人死于日军突袭,他参军时年仅十八,却凭着一股韧劲,很快便从士兵提为班长。 南昌战役爆发后,他所在小组始终驻守前线,连日恶战令他疲惫至极,在一次白刃交锋中,他腹部中刀,随即被炮弹震飞,失去意识。 他并未随大部队撤退,而是被掩埋于战壕倒塌的一隅,日军进占战场后清扫残兵,误以为他早已气绝,血水与泥土糊住他的脸庞,苍白皮肤仿佛一块布偶。 饭野贤十屠戮八名士兵的枪声接连传来,震醒了他濒死的意识,睁眼之际,他看到敌人站在一排中国士兵面前,一人一枪,生命如尘土飘散,他强忍刀伤剧痛,一点点摸向身边倒下士兵的步枪。 他的动作缓慢如蝼蚁爬行,每一次挪动都牵扯鲜血从伤口涌出,他咬紧牙关,用尽仅剩的力气,将枪口对准那个正在炫耀暴行的敌军指挥官。 饭野贤十还在展示他的“精准射击”,从不曾注意自己成了猎物,子弹从战场最阴暗的角落飞出,在血与火的审判时刻,终结了这个屠夫的生命,那一枪不止射穿了一名大佐的胸膛,也击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强三娃在扣动扳机后,再无多余力气,他的手仍握着枪,目光空洞,却带着一种仿佛完成心愿的宁静,他没有等到中国军队的反攻,也未能亲眼见证日寇溃退,但在历史的洪流中,他用生命定格了正义的一刻。 几十年后,一本名为《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的日文史料中,意外出现一段记录,揭示了饭野贤十的真正死因。 一位名叫外山操的学者,翻阅战地档案时写下评语:一颗子弹,不属于将军,也不来自狙击手,而是一个无名士兵,用尽生命开出的审判之枪。 南昌抗战纪念馆内矗立的一尊无名烈士雕像,目光如炬,步枪指向远方,那正是为强三娃塑起的永恒身影。 他不是传说,也不是英雄碑文里刻意雕饰的形象,而是从一块焦土中站起,用一枪让正义发声的中国士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在临沂客户端——【故事天地】故事广播:牺牲前击毙日将军的强三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