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敢扣押我们的人,我们也可以!7月17日,联合早报报道:富国银行美籍华裔高管赴中国被拒离境,传富国银行已暂停所有员工赴华。 对此,富国银行发言人表示,“我们正密切追踪这个情况,并通过适当渠道进行协调,以确保我们的员工能尽快返回美国。”该高管叫做毛晨月,出生于上海,目前定居于亚特兰大,拥有美国国籍。 过去半个月,国际上发生了两件看似无关、实则暗流汹涌的事。一边是中美贸易谈判桌上的火药味越来越浓,美国刚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中国反手就对美农产品启动反制调查;另一边,中国外交部突然宣布对参与对台军售的美企实施制裁,直接卡住了某些美国军工巨头的脖子。 这两件事看似分散,实则都指向一个信号:中国在国际博弈中,开始用更直接的方式回应美西方的步步紧逼。 富国银行这事,说白了就是这场博弈的延续。毛晨月作为国际保理业务的高管,她的工作涉及大量跨境资金流动和商业数据。在中美科技战打得火热的当下,供应链金融早已不是单纯的生意,而是成了大国角力的新战场。 中国近年出台的《数据安全法》和《反间谍法》,可不是摆设。尤其是涉及关键行业的外资高管,审查只会越来越严。你美国能以“国家安全”为由扣押华为高管,中国自然也能按自己的法律,对可能威胁数据安全的行为说不。 有人可能会说,富国银行是商业机构,扯上国家安全是不是太敏感了?但看看孟晚舟事件就明白了。当年美国联合加拿大,用“欺诈”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扣人,背后不就是想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吗? 中国这回算是把话挑明了:你玩阴的,我也不客气。你用国内法当大棒,我就用对等反制当盾牌。这可不是意气用事,而是有实打实的法律依据。2021年出台的《反外国制裁法》,就是专门针对这种情况的“撒手锏”。 更值得注意的是,富国银行暂停员工赴华,暴露了美企在中美博弈中的尴尬处境。中国市场太大,谁都不想轻易放弃,但美政府的制裁令又像紧箍咒,让企业左右为难。就像之前特斯拉一边享受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红利,一边又得应付美国对电池技术的出口限制。 这种撕裂感,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尤其明显。中国本土保理机构这几年发展迅猛,浙江物产、苏宁银行这些企业,早就盯上了富国银行的市场份额。要是暂停赴华持续下去,不用多久,这块蛋糕就得被分走大半。 说到底,这场博弈的本质,是新兴大国与守成霸主在规则主导权上的较量。美国想维持“美国优先”的单极秩序,中国则要打破“强权即公理”的旧逻辑。从孟晚舟回国到这次富国银行事件,中国的反制策略越来越清晰:你用法律当武器,我就用法律接招;你搞技术封锁,我就加速自主创新;你想卡住我的脖子,我就戳你的软肋。这种博弈不会是短期的,但有一点很清楚——中国不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有人担心,这种硬碰硬会让中美关系更紧张。但别忘了,当年美国炸我们大使馆、撞我们飞机的时候,关系比现在还糟糕。可中国咬着牙挺过来了,还发展得越来越好。 现在的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智慧应对各种挑战。富国银行这事,不过是大国博弈棋盘上的一颗棋子,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而美国,最好趁早习惯一个事实:在这个地球上,任何国家想靠霸凌手段占便宜,都得问问中国答不答应。